领航中国丨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开展

09-26 新华网 阅读: 83624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开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为人类前途命运指引方向

  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票通过!2021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第76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这是联大决议连续5年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其间,习近平主席分别同两国元首就在双边层面启动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达成重要共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如是评价。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这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2018年1月29日摄)。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为“国际关系向何处去”给出的中国答案。

  在运筹大国关系方面,中国致力于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三点原则,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这是在马尔代夫航拍的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2019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王明亮摄)

  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方面,从非洲到中东,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流传着习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谋发展的佳话。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整体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东北方向50公里处的白俄罗斯吉利全散件汽车制造厂总装车间,工人组装车体(2018年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若玄 摄

  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2022年1月,全球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加剧之时,习近平主席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发表演讲强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这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主场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2016年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2021年12月3日,老挝全国上下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当天,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这是布置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上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主题花坛(201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

  这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主动作为——

  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胸襟——

  2016年9月,钱塘江畔,大潮涌动。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园会,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一场场主场外交,记录着中国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凡历程。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海报设计: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