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人不应忘记汽车工业史上的这几个关键时刻。
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百废待兴之时,中国第一代汽车人便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前行。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1953年7月15日这个时间,也因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恢弘的中国汽车工业史,从此展开。
截至2019年,近70年间我国汽车产业年产能已经达到6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近2000万辆,全国汽车产销量已近30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一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也离不开一代代汽车人的不懈努力。
当下,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波涛汹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四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何让中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几代汽车人的思考,或将在这一时代机遇中寻得答案。
从1953年7月15号开始,5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汽车人几乎从未掉过链子,初心不改,砥砺向前,
明天的故事,或正如从前。
1956年,第一辆中国制造的汽车正式下线
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内,崭新的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徐徐驶出装配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也在1956年7月14日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6年首辆中国制造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下线
至70年代末,我国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占了148万辆。
经过了前期的萌芽阶段,我国的汽车工业急需一个开放的环境酝酿新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合资潮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汽车工业如沐春风,发展态势迅猛。为了引进国外资金与先进技术,合资企业开始大批量出现。同时,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发生变化,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1985,上汽大众成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1990年,大众又与一汽在长春签署了一汽-大众成立合资企业的协议,如今“南北大众”的格局就是从那时形成的。
由于产品技术水平一流,价格相比进口车低廉,合资品牌逐渐成为中国车市的中流砥柱。
1985年上汽大众合营合同在人民大会堂签署
1994年从吉利开始,民营企业造车大幕拉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产业向民营资本开放。
1994年,李书福从制造摩托车转向汽车工业。1998年,吉利第一辆汽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2001年11月,吉利登上了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
1998年,吉利第一辆汽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
随后,长城汽车、比亚迪等多家民营车企陆续登上造车名录,民营企业崛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品牌的内涵,壮大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如今,中国品牌销量排行榜中的前几名,都是这一时间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
2001年加入WTO,中国车企开始“走出去”
2001年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成熟的汽车产品大批涌入中国市场。当时的自主品牌一度担心市场份额将被严重瓜分,导致生存困难。然而,外资企业并没有把本土企业打垮,反而使得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等一批自主企业在竞争中更加茁壮成长。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2010年,吉利耗资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后来,广汽布局16个国家的全球销售服务体系;长城汽车也在60多个国家布局了300余家销售服务网点……这些都和中国入世参与全球竞争不无关系。
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十八大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蓬勃发展
2014年5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全年产销分别为127万辆和125.6万辆,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突破550万辆,其中我国占比超过53%。
今年9月,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动摇,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的加速融合,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同时,还要科学引导传统燃油汽车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
车市增长放缓、造车思维转变,迎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汽车人必将书写更为美好的明天。
编辑/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