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山西浪了几天,应玛莎拉蒂之邀。
坦白交代先,我不是冲着能开到玛莎拉蒂那几台车去的,就是冲着一直想去山西而没去过才欣然前往的。
一来玛莎拉蒂的那几台车,从Ghibli到Quattroporte再到Levante系列,我都开过。
二来这两年我对传统燃油车越来越兴趣寥寥,甚至开始对内燃机那套需要经过一大堆步骤才能把燃油中的潜在能量转换为运动的繁琐过程觉得相当厌烦:需要喷油嘴先把一股股燃油喷入发动机,让燃油与空气混合成燃烧所需的比例才能启动,然后火花塞要点燃混合物以造成爆炸,推动活塞下落,才能产生最终让车轮转动起来的扭矩……
相较之下,一脚加速踏板下去就能像过山车一样猛冲出去的电动车,对于红灯转绿灯时永远喜欢第一个冲出去的我来说,就显得对胃口得多:简单、直接,一起步就能输出最大扭矩,不断平滑加速,直到获得最大速度,无须应对诸如从第一档切换到第二档、第二档切换到第三档带来的加速延迟。
而之所以会对山西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过一部叫做《大同》的纪录片,讲的是前些年山西大同“造城市长”耿彦波任职期间拆迁、修复古城的历程。
大同是一个已经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城市,曾是北魏王朝的都城。说起来,由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太多以“魏”为国号的朝代和国家,以至于很多人对北魏几乎没什么概念。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王朝,没有北魏,就没有现在名震中外的云冈石窟,没有北魏,就没有后来的北周、北齐,也就没有隋唐,而且,正是北魏这么一个强盛王朝的包容性,造就了日后中华民族血脉大融合的根本范式,如果没有北魏,汉人与夷狄的天壤悬隔或许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曾经繁盛一时的大同,千载以后却因为种种原因,不仅污染严重,还因其陈旧的基础设施和摇摇欲坠的经济前景而濒临瘫痪,以致民间流传顺口溜曰“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耿彦波想要改变这一切,他大胆地宣布了一项试图重塑昔日辉煌的新计划,而伴随着这项计划的是非常高昂的成本:数以千计的房屋被推倒,50万居民在他的打理下被重新安置。《大同》所捕捉的就是这样一个男人,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跳跃着进入一个越来越躁动的未来的过程。
所以,现在的大同,是个怎么样了的大同呢?由不得我不好奇。题为“玛莎拉蒂礼赞中华之旅”的活动,邀请我前往的恰好就是大同这一站。
抵达大同的当晚,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就跑到街上??了几圈。怎么说呢,入目大多是灰色调,楼房、道路、天空都是灰色的,一派不那么干净也不那么肮脏中点缀着大多还没来得及长开的绿色植物,转角就会撞见一幅幅对比强烈的场景:
人行道的小摊上,肉汤咕嘟嘟冒着泡,附近的工厂排出淡淡的青烟,散发着一股新轮胎的气味;耳边隐约响着下水道的水流声,地下通道里摆着水桶,接着漏水;汽车肆无忌惮地按着喇叭,摩托车各种乱窜;大妈们聚集在各种稍微开阔点的地方,就着分贝惊人的抖音神曲扭腰送臀,年轻的姑娘穿着漂亮的短裙,急匆匆地从一处赶往另一处……
爬到耿市长巨资兴建的簇新城墙上,俯瞰着依然在到处施工中的大同,我完全无从想象从前的那个都城是什么样,估计大同人也早已懒得去想吧,毕竟,这是一个朝前看的年代。
离开大同之后,就开启了驾着玛莎拉蒂越恒山、入五台、奔平遥的长途跋涉模式,我没有再想起过大同。倒是在连续数日的奔波中,一直听着玛莎拉蒂那低沉悦耳的轰鸣声时,忽然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些什么。
是的,我依然认为,被管子、零配件、贮液器等塞得满满当当,在这一大堆东西中还有一个不停颤抖的巨大铸铁块,这种画面实在没什么美感,而靠油箱中满箱的汽油一小滴一小滴地爆炸来驱动的方式,也谈不上性感。
坚持内燃发动机就该是汽车行业最主要的技术是非常荒谬的,要知道内燃发动机问世时,人类刚刚通过电话传递了第一条信息,爱迪生刚刚发明留声机,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也才刚刚敲出第一行字母……今天再经典的汽车也必将成为明天的古董。
然而,拥有一辆像玛莎拉蒂这样的经典汽车所获得的满足感,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内燃发动机那完美的低鸣,这音调调得刚刚好,精准契合一个人对自己患难与共的爱车所抱有的那种发自本能的深情。
以此而论,电动车固然能比燃油车跑得更快,曲线也能与燃油车媲美,但似乎,永远无法匹敌燃油车的灵魂。
文/韦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