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编者按|今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和重庆国际汽车展览会组委会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于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主题设定为“创新·图强”,侧重于技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组织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政府、学者和媒体展开对话,旨在探讨与交流中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随着车市存量竞争日益加剧,并在“三化”技术深入落地的同时,在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汽车市场和技术呈现出哪些新变化、新趋势?如何应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考验?活动现场,在【新能源汽车与大数据研讨会,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应用价值】分论坛上,围绕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的场景应用主题,以自身企业为例,比亚迪乘用车研究院副院长钟益林 作出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感谢主办方给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比亚迪汽车大数据发展历程,要源于2011年,E6上市就开始建立比亚迪新能源监控系统。2012年和北京质量监督检察院平台做对接。2013年做架构调整,到现在分布式架构。2014年对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平台。2016年跟上海做了对接,2016年12月成为首批国家平台检测的企业之一。我们现在做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地方对接了。
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是方方面面的,车的数据只是整个系统里面的一小部分,比亚迪规划的各个系统目前主要是基于公司内部的设计、生产、运行、售后、舆情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通过数据仓库的扩充,使大数据的分析场景化更加清晰。
以前传统车没有数据,更多围绕车本身,比如动力的变化,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新能源车应用车载以后,有很多大数据产生,现在越来越多样化了。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可以细分市场群体,精准定位市场。根据网络舆情设计配置和改款车型功能。每个环节都把大数据接入进去。运行数据,OTA数据,多媒体日志数据,网络舆情,400客服,售后数据,都接到了数据仓库里面。
我们建了一个新能源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室,除了有国标的监控,故障报警监控以外,还有企标监控,包括服务器运行状况监控。现在公司的服务器都是微服务化,可以看到所有服务器运行情况,包括数据运行情况,以及OTA的监控情况,以及400客服数据监控情况,在监控大屏上可以实现。
我们在市场前端,比亚迪把用户群体进行了分类,就是基本属性分类和汽车偏好。基本属性就是年龄性别、收入、教育、工作等等得出基本属性。结合新能源上特有的汽车偏好,比如配置、能源类型等等做了划分。我们把两个结合以后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数据。
比亚迪也建立了舆情分析系统,我们通过整车的数据标签做了一个五级的分类,对产品进行识别,对产品观点和产品种类进行识别,以及把观点和评论进行区分,同时也对正负情感进行区分,得出了舆情论坛。我们每天更新舆情论坛的数据,这样给车更好的指导,也可以做到实时的预警。我们现在已经做到零部件级别的舆情论坛分析。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用户驾驶习惯分析。早几年在SOC、电压、电流、油门等等做了很多定义,让它能够符合大数据的要求,通过这样的定义工作,我们慢慢产生了很多数据,也产生了很多应用场景。比如电流的温度、深度等等,有一系列的分析场景。
智能充电分析中,我们做的寿命评估和使用可靠性的评估。大家都知道,电动车没有起动机,不存在深放深充的情况,都是浅放浅充。为什么要频繁充电?可以看得出来,天比较冷的时候,充电次数就会增加,电池寿命衰减比较厉害的话,充电次数也会增加。如果车上有异常导致深度放电,充电次数也是增加的。我们后面做了一个预警模型系统,静态功耗预警,可以看出车上出现异常以后可以把出现异常的零件抓取出来。
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将近200个类型模型,来识别车上异常情况,比如电量和油量突然出现下降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电量和油量不会突然出现下降,一般有一个缓慢过程,比如漏油。我们对特殊的工况做了定义。
通过新能源大数据,我们可以实现做更懂用户的车,产品精准定位细分群体,群体个性化服务,了解用户驾驶习惯,得到很好的设计改进,包括网络舆情改进产品不足。
做几年大数据下来发现确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努力,包括大数据很多模型要被构建出来,要被应用到研发体系中中。我们现在每天将近有一百多个小程序在跑,让他们很快获得这些大数据,同时算法也需要更智能化,因为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需要持续被优化。我们需要更多普及深度学习的算法,让其更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