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如何抓住机遇?

我国机器人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水平如何?12月9日,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办的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政府部门负责人、业界领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齐聚一堂,以“协同共融智引未来”为主题,探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趋势,思考“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国产机器人研发生产能力突飞猛进
“我国机器人产业这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我们的成效非常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介绍,从产业规模上看,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大概是15.4万台,超过了欧洲和美洲安装机器人数量,产量与安装量均超过全球的1/3,连续六年位居全球首位,成为了全球机器人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去年达到了140台/万人,是2015年的近三倍。
我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一些关键零部件技术也取得了突破。罗俊杰介绍,在工业领域,双臂机器人双目视觉定位技术、柔性手爪设计技术、双臂协调控制技术等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协作机器人实现了减速机、电机、编码器以及驱动控制一体化集成,部分产品重复精度可达到正负0.05毫米。在服务领域,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了人脸、声音识别追踪、环境检测等功能,人脸识别精度可达90%。防爆消防侦查机器,消防救援机器、破拆型机器人等部分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多款已得到临床应用。
“国产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逐步提高。”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2013年到2018年国产工业及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达35.3%,2018年销售增至4.36万台。特别是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首次出现下降,不过是外资品牌下降7.6%,自主品牌仍然保持了16.2%的增长。并且国产机器人的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2018年,多关节机器人销量达到1.88万台,在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连续四年持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43.2%,销售占比稳居首位。
对“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思考
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也相应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核心技术仍待突破等问题,也摆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前路上。罗俊杰在会上谈到该问题时,对“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
首先是要注重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他说,要注重开放合作、绿色协调发展,强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推动产业链纵向横向合作,加快构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模式创新能力,加快推动高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研发和推广应用。
第二是要注重强化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罗俊杰说,要加快突破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加强机器人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前沿技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本体企业、零部件企业、集成商及用户企业协同,推进产品研发、零部件配套、生产制造、应用实施等各个环节的紧密协同、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打造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三是要注重提升品牌质量,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罗俊杰称,要进一步推动完善机器人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同时,罗俊杰也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利用大会平台集思广益,共同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具有“四大优势”
在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等国内机器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具有“四大优势”。
其一,本地市场庞大。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最大的两个市场,也是重庆的支柱产业,重庆汽车产量约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0%,而重庆笔电产量占全球市场的1/3,重庆也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汽车与电子产业将给机器人产业带来巨大的本地市场。
其二,产业配套完善。重庆是老工业基地,汽车、电子、装备等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工业基础雄厚,在熟练工人、原材料、机械加工、技术人才等方面配套完善,且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0%。
其三,交通物流便利。重庆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全国前十位的国际复合型枢纽机场、内陆地区唯一保税港区及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果园港,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与中欧班列(重庆)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无缝连接,辐射内陆联通欧亚。
其四,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多功能平台均投入运营,可以在标准制定、检测评定、市场开拓、展示交易、应用研发等方面提供支持。
“我国机器人产业如何把握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将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宋晓刚认为,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是重要时刻的重要会议,这也是大会再次选择在重庆举办的原因之一。
两江新区积极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
“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国务院赋予两江新区的五大定位之一。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淑斌介绍,近年来,两江新区加速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据称,两江新区现已引进包括全球机器人企业排名前三的发那科、ABB、库卡,全球机器人企业排名第五的川崎,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华数在内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电机企业登奇机电技术,山朕、微链、嘉逸聚信为代表的系统集成项目,以及优必选、乐聚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高端机器人聚集、关键零部件起步、产业生态日渐完善”的格局。
同时,两江新区还搭建了金融产业资本平台。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自2015年正式运营以来,已累计为54家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投放资金47.8亿元,业务遍及市内外,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及3C领域,客户包括长安、小康、力帆等汽车主机厂,以及京东方、劲胜精密等3C上市公司。
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则兼具市场宣传和科普教育功能。这里汇聚了ABB、库卡、发那科、川崎、华数、优必选、乐聚等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品牌,是“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累计接待约2万人次,2019年预计将达到4万人次。
此外,两江新区还聚集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应用研发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以优质生态进一步吸引产业集聚。
谈到两江新区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秦淑斌称,还将继续壮大工业机器人“整机+关重件+系统集成和智能化改造”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集聚,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预计到2022年,两江新区集聚100家以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相关企业,建成中国西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地。
重庆还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在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内机器人业内专家分析了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重庆乃至中国发展机器人产业,还需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首先是市场。罗俊杰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显示,随着持续的自动化和技术的改进,预计2020年到2022年,机器人产业将恢复两位数增长,年均增幅将达到12%,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销售将增长32%。他们还预测,物流行业所占的份额可能最大,占总销售量的41%;其次是一些检测和维护的机器人,大概占近40%;个人和家庭使用的服务机器人销售额也将增长15%,达到37亿美元,专业和个人服务机器人2019年到2022年的销售量是一个强劲的增长态势。“中国市场有自身特点,也符合国际发展的大规律。”罗俊杰说。
然后是趋势。宋晓刚表示,从需求的角度来讲,今后的机器人应该是易操作、易维护,更安全可靠,更加智能化,速度更快,精细度高,体积更小,更加绿色节能,这些将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方向;而服务机器人就目前而言,除了助老助残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以及娱乐型无人机等已形成产业链外,其他众多服务应用场景还需要服务机器人加入,可以说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还有待开发,潜力非常巨大。
最后是融合。朱森第认为,未来发展机器人产业应注重“五个融合”:第一是机器人产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第二是机器人产业要跟它所工作和服务的领域融合,如汽车、电子、物流等;第三是要跟当前正大力推进的智能制造,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融合;第四是机器人产业本身的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融合;第五是跟人融合,发展能人机共融、人机协作的机器人。
目前,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缺乏逐渐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之一。相关预测显示,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人才缺口为300万人,到2025年将达到450万人。
据了解,重庆已经在推动机器人产教融合方面发力。比如,礼嘉智慧体验园被授予“重庆市青少年智能化教育基地”,通过场景化智慧化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智能教育素养;再如,水土工业园的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正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成为“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两江机器人学院与长安汽车集团携手打造机器人培训课程,培养工业机器人领域高技能型人才等。
文/重庆青年报见习记者徐海燕据《科技日报》、《重庆日报》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