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小英雄雨来》、电影《上甘岭》、诗歌《玉门诗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21部文艺经典作品的手稿11月16日亮相中国现代文学馆“初心与手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诵读会”。这些作品的后人也齐聚一堂,分享经典幕后的故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看来,这是一次精神的和记忆的旅程,能让读者重温中国当代文学的初心,以及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初心。
马青柯:母亲杨沫在养病期间写就《青春之歌》

杨沫先生在晚年把《青春之歌》的手稿和著作版权一起捐赠给了现代文学馆。杨沫的儿子马青柯透露,母亲参加过抗战和解放战争,在战争中目睹很多先烈英勇牺牲了,她怀念这些战友,在战争年代就想把他们写出来,但是当时环境不允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利用养病时间把她心中的这些先烈写出来,大约写了35万字,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小说迄今已发行了500多万册。
李梅:为拍《上甘岭》父亲曾作为志愿军入朝

当天的朗诵会上,电影《上甘岭》编剧和导演之一林杉的女儿李梅讲述了她父亲执导拍摄《上甘岭》的心路历程。
“我父亲产生创作《上甘岭》的想法,源自他1953年随着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当时他是以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去的,在朝鲜的日日夜夜引发了他创作的强烈欲望。”李梅透露,父亲在日记中写道,“一天,我听到一位战士以亲身经历讲述志愿军战士们如何在坑道里熬过了20多个昼夜,如何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如何战胜渴与饿的威胁,如何在敌人炸药包、火焰喷射器、毒气弹下生存。英雄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产生要在银幕上表现这些英雄的强烈欲望和冲动。”
回国后,林杉把创作想法和导演沙蒙谈了,两个人一拍即合。于是第二年他们再次赴朝鲜体验生活——这次他们是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赴朝鲜的。对于在朝鲜的经历,林杉写道:“在上甘岭山头阵地上,抓起一把土来,就能看到里面夹杂着人体的碎骨,切实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在当年黄继光烈士牺牲的地方默默地伫立良久,想到这位青年英雄在几次身负重伤以后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最后又如何将自己年轻的胸膛挡住了火力点,泪水模糊了双眼。”
就这样,他们在朝鲜的半年时间里,几乎阅读了关于上甘岭战役全部档案资料近百万字,并采访了亲身参加上甘岭战役、还在原来部队的57名战士,记下25万字的访谈笔记。
李小龙:父亲写《野火春风斗古城》缅怀战友

李小龙介绍,父亲李英儒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他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文化部部长和宣传部副部长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我父亲从抗日战争初期在家乡拉起了一支近千人的队伍,叫抗日先遣支队。他当了独立团的团长,大小战斗打过一百多场,最小的是遭遇战;大的是阻击战、突围战,要打两天两夜。后来他还打掉过门头沟的陈老耗子土匪队伍,陈老耗子拥有二十八星宿之称的手下大将,这支土匪队伍把当地老百姓祸害得十分严重。”李小龙追忆道。
李英儒后来接到了冀东军区的新任务:进入保定城做情报工作。“情报站有很大伤亡,所以当我爸爸拿起笔准备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对我讲:要对得起我那些死去的战友,对得起不顾自己性命也要将情报送出的牺牲精神。”李小龙回忆道。
李小龙透露,父亲多年来坚持慰问死去战友的家属,另外他的一生还坚持了一件事——最钟爱的小说创作,“小时候我跟父亲见面的时间很少,我几乎没有看见过他有吃饭、玩乐的时候,到今天留在我脑海里的都是他深夜在灯下写作,通宵达旦。”
秦际凯:父亲20分钟谱就《我为祖国献石油》

《我和我的祖国》国庆前后曾红遍大江南北,它的曲作者就是知名作曲家秦咏诚。朗诵会上,秦咏诚之子秦际凯回忆了父亲为《我为祖国献石油》谱曲的故事,“这首歌是我父亲在1964年谱曲的。当时我父亲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那年他有幸去大庆和铁人王进喜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天,深深体会到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自己家的那种奉献精神。后来,我父亲花了20分钟谱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
姚海天:为写《李自成》父亲积累上万张卡片
姚雪垠的《李自成》是“五四”以来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姚雪垠儿子姚海天透露,父亲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写《李自成》研读了几百部李自成文献书,从里面挑重要的历史资料,用小楷抄写下来,其中还有大量眉批按语说明。据统计,这些卡片多达上万张。
姚雪垠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对此,姚海天解释,父亲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生前所有作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赛跑,看谁能坚持到最后,看谁能拿出好作品,这是生前马拉松;人死以后,看谁的作品能继续流传后世,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影响,这是死后马拉松。
姚雪垠生前有一个心愿,就是总想拿出一笔稿费捐给国家设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奖,来推动长篇历史小说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稿费很低,没能实现心愿。姚雪垠去世后,《李自成》第四卷、第五卷出版,得到稿费50万元。姚海天便在1999年将这50万元捐出,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下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和雄安新区白洋淀风景区的嘎子村今年刚刚为《小兵张嘎》作者成立了徐光耀先生文学馆一样,这些都是文学财富在今天的传承。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看来,长达8个小时的直播是一次精神的和记忆的旅程,能让读者重温中国当代文学的初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张恩杰
故宫文创年售10亿 赚的钱花哪儿了?
单霁翔:销售利润都要用到故宫事业发展上

11月24日晚,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一堂好课》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讲述其一生未离开过的古建筑与文物保护工作。
让故宫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2年1月,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回忆当时的状况,“故宫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开放,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面;大多数的观众跟着导游的小旗盲目地往前面走,听着并不专业的讲解,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的老大爷、老大妈领着孩子,走累了坐在台阶上,吃自己带的水和干粮,铁栏杆都给坐弯了……可是当他们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到底能够获得什么?我们对得起他们吗?”
故宫面对的挑战还有超量的观众。当年的故宫挤成什么样?有人形容,“进了故宫,就没看见地面是什么样,一直都是后面人推着往前面走。”拥挤意味着危险,一旦发生推搡,人可能会像叠罗汉似的压下来。
单霁翔决定做出改变:“我知道这里有很多的世界之最,但应该怎么叫人们感受到呢,这是一个难题。”他花了5个月时间走遍了故宫9000多间房屋;为了让故宫文化遗产活起来,他实行了多项举措,经过研发,故宫安装了大量供观众使用的座椅,能让1.1万名观众在各个地方都有尊严地坐下休息;针对观众大殿光线暗的抱怨,技术人员在大殿中安装了不发热的LED冷光源,“开灯的时候,两名工作人员在两边值守,用测光表反复测敏感部位的光线不能超标。”经过一年半的研发、调试,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被点亮。
与此同时,故宫用了两年的时间做安全宣传,在淡季设了很多的免费日,把旅游团积极地引导到淡季,并且实行限流,真正提高了人们的参观质量。
用两年清干净屋顶的草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就是确保安全,尤其故宫还是一座有着1200栋木结构的建筑群,防火难度可谓世界第一。“重中之重在于预防性保护”,2014年至2016年,故宫组织为时三年的全院环境大整治,以及为时两个星期的全院大扫除。单霁翔曾介绍,“老先生传授经验,人进去的时候要大喊两声,叫小动物先跑你再进去,否则你踩了小动物,你和小动物都尴尬。”
清扫的另一个难度在于故宫瓦上长了很多的草,草根扎在瓦里面,瓦拱松动了,雨水灌进去,梁架就会糟朽,但除草并不容易,两场雨下来,草就会再次疯长。为此,工作人员要一块一块瓦揭开,把草根拿出来,把古建修好,再把缝抹实,不叫草籽再进去,“两年的奋斗,我们终于可以对社会宣布,故宫博物院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
赚的钱都用在故宫事业上
故宫靠卖文创产品,一年创造10亿元的销售额。“课堂”上,有同学不禁发问:“故宫文创赚的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面对如此犀利的问题,单霁翔详细地给出了答案:“故宫是非营利机构,我们不能分红,我们所有销售利润都要用到故宫事业发展上。我们要做1600多把椅子,我们要把1750个井盖做平,我们要把自动讲解器不断地提升,特别是面对同学的教育活动全是免费的。这些用的是什么钱?我们是用我们的营销收入,投入到我们事业发展中。”
单霁翔特别提到,今年1到3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立体展览“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我们最为自豪的是,把消失了179年的万寿灯、天灯经过半年的研发又重新在乾清宫前竖立起来,太多的人观赏这个奇观。展览结束后,我们不希望这套文化创意产品从此消失,因此举行了公益拍卖。”他介绍,最终拍卖获得的2000多万人民币全部捐赠给了国家贫困县,“从广西的巴马,到内蒙古的阿尔山一共4个国家贫困县。虽然钱不多,但是我感到非常自豪,博物馆向来都是被别人赞助的,我们终于强大到可以赞助别人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祖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