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由重庆市委网信办主办,合川区委网信办、北碚区委网信办、渝北区委网信办、沙坪坝区委网信办、渝中区委网信办、江北区委网信办、华龙网集团承办的“遇见渝水·嘉陵江”网络主题活动在合川启动。
在启动仪式上,合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波表示,合川是嘉陵江流入重庆的第一站,处在长江经济带,在重庆生态版图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近年来,合川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自觉肩负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下决心筑牢三江六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确保一江清水流出合川。
据了解,嘉陵江是长江主要支流,在重庆以合川为起点,依次流经下游的北碚区、渝北区、沙坪坝区、渝中区、江北区,最终在朝天门汇入长江。此次活动将沿着嘉陵江走进六区,实地探访嘉陵江流域各区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遇见渝水·嘉陵江”首站合川 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屏障
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而得名,境内水域面积96平方公里,年均过境水量约711亿立方米。11月29日,“遇见渝水·嘉陵江”网络主题活动首站在合川拉开帷幕。
清晨八点多,嘉陵江畔江水汽氤氲,凉风习习。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市民游客围绕江边,拿出手机对着江面拍摄不时拍打江面,不时翱翔高空的红嘴鸥。
这些远道而来的红嘴鸥俗称“水鸽子”,为躲避寒冬,它们每年都会不远千里,南下迁徙到环境和水质很好的江、湖越冬。
据市民介绍,由于这几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几年红嘴鸥在合川停留的数量越来越多了。他一边介绍着,一边按下快门记录这些可爱的“远客”们。
强化水污染治理 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屏障
合川是嘉陵江自四川进入重庆的“第一站”。由于地处嘉陵江在渝流域上游,水污染治理便是该区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对此,合川区政府从水污染的源头防控、着力抓好工业污水治理、着力抓好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抓好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着力抓好黑臭水体治理、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机制等多方面措施入手,着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目前,嘉陵江过境水资源丰富,水体自净能力强,总体水环境情况较好,全年水体总体保持在Ⅱ-Ⅲ类。
义务清漂数十年 只为三江换新颜
陈大富1987年开始在江上捕鱼,曾救起过数十人,他见义勇为的行为在合川市民口中流传已久,更被获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当谈起义务清漂,他表示,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江边,主要依靠捕鱼为生。从捕鱼开始,陈大富就习惯在船上放一个箩筐,专门用来装打捞的垃圾,一发现水里有垃圾,他会立即用网子捞起来,丢在箩筐里。
“不过是举手之劳,费不了多少时间,又能保护母亲河,何乐而不为呢?”陈大富说。
嘉陵江(合川段)流域展现的美丽画卷,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场所,还让珍稀动物得以栖居,保证了生物多样性得以延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不仅仅得益于合川区政府的合理规划与治理,也体现出了合川人民自觉保护环境的坚毅决心。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6天 看北碚区如何保卫蓝天碧水

北碚,历来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都市花园”的美誉,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其耀眼的名片。近年来,北碚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市民们能够开窗见绿,出门见景,而这些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场“信息技术革命”。
2018年9月,北碚结合区情实际,建成投用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由1个综合指挥中心、129套监测监控设备、1套管理信息系统、1支延伸至村(社区)的600余名网格员队伍和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主要对废气排放源开展精确管控和精准治理。
据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覃林介绍,北碚区围绕工业园区、道路交通、传输通道等重要领域和点位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设备,并建立专门的数据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预警。同时,还辅以无人机大范围的机动巡查,进一步补缺监测监控盲区。
今年8月,北碚区还对体系中的部分视频监控进行了升级,增加污染源AI智能识别功能。升级后的视频监控不仅会自动旋转,其还能够将捕捉到的视频图像,进行高速运算与自动甄别,准确分辨水雾与烟尘、蒸气与颗粒物等特征,识别率达99.5%以上。
据统计,今年截至11月29日,北碚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6天,同比增加12天,综合指数3.95,优良天数与综合指数两项指标均位列主城区第一。
为提高水环境质量的实时在线监测能力,北碚区完善水环境管理手段,建立各街镇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水质在线监测子站,提升环境质量管理能力。通过建设水质监测小型站,提升梁滩河、璧北河等次级河流的实时水质监测能力,为河流考核、跨乡镇生态补偿机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建设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在所有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设备、污染物收集及处理设施、固废(危废)暂存库、排污口、在线监测设备和采样点位等实时视频方式的监控监管。
增收致富、污水变清……
看沙坪坝如何高效蝶变

12月2日,“遇见渝水·嘉陵江”网络主题活动的脚步行至沙坪坝,重庆青年报记者将带你来看看它最近有什么新变化。
三河村,因三岔河等三条溪河汇集于此地而得名,海拔介于270至610米之间,全村以低丘陵为主。一年多前,这里常住村民人数少,年收入不足1万元,通往外界的公路是泥巴路,四处都是闲置的荒地……于是,区农委、丰文街道结合三河村资源禀赋,多次会商研究后确定了三河村农业为基,绿色为底,文创发力的发展理念,并将三河村设置为农村“三变”试点。
为顺利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在村委会的主导下,三河村组建了重庆舜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农村“三变”改革承接平台。通过打造“村两委+平台+项目+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参股“萤火谷”“远山·有窑”等项目,带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承包农地入股联营,走出一条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精致乡旅的改革路径。
下午,“遇见渝水·嘉陵江”走进了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的清水溪湿地公园。这里曾是苍蝇丛生的地方,如今这里经过治理重整后,水清了,路净了……已摇身变为一个具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据介绍,天星桥街道社区针对清水溪实地情况,对湿地公园实施建设,安排了专人对清水溪河道进行保洁,做到每天清理;社区还专门成立了“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每周巡河至少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清洁公司处理。
如今,这里总面积达34000平方米,新铺设便民大道3000米、栽种各类乔木2000余株,花灌木及草坪30000余平方米,设置休闲广场2个,景观台2处,健身路径3条,安装健身设施8套,为老百姓建成了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清水溪湿地公园。
走进母城渝中
窥见历史文脉,体味城市新脉搏
12月3日,由市委网信办主办的“遇见渝水·嘉陵江”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渝中区,实地探访这个兼具厚重历史文化和新思维创新空间的地区。
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重庆市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近距离接触这些行走在前沿领域的如浪潮、华医康道、帮帮链、金窝窝等高新技术企业。
据介绍,该基地大胆探索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与智慧养老、智慧医疗、高品质农产品供应链、社会治理、社会信用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试点示范。狠抓应用,努力促进园区建设。
山城巷,是渝中区重点打造的10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更是重庆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午,采访团来到山城巷,探索这个小型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体验曾经山城市民的生活文化。
位于长江之滨的这条百年老街,虽然正在修补妆容,但仍是魅力十足,游客如织,好不热闹。据了解,山城巷未来规划三个区段,即市井文化和历史文化展区、幽居山城休闲区、人文艺术教育区。在规划中,不过多人为设计,深度挖掘历史、保留历史痕迹、传承文化,保护好一草一木。坚持展现原汁原味的山城巷风貌,又在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建设上努力升级。
最后,采访团一同前往到了虎头岩公园。这座占地7.14公顷的城市绿肺,蜿蜒盘旋在山麓,体现出渝中独特的地理风貌。它与红岩村公园、化龙湖公园、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和李子坝公园一起,构筑了渝中的山城公园体系。据介绍,未来这条“玉带”还将延伸到沙坪坝区平顶山公园。
文、图/重庆青年报见习记者徐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