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在今夏的音乐选秀节目里,选出一个最火、最有话题性的,肯定非《乐队的夏天》莫属。这样也让报名参加第二季《乐队的夏天》的人数激增,因为做乐队的人,终于从这个节目的影响力,看到了乐队的春天。
无独有偶,就在《乐队的夏天》画上句号的同时,“优酷”也和灿星联手,推出了另一档乐队型节目——《一起乐队吧》。虽然节目名字里都有一个“乐队”,节目内容也都和乐队有关,但《一起乐队吧》和《乐队的夏天》的属性却完全不同。
此“乐队”非彼“乐队”
《乐队的夏天》和《一起乐队吧》虽然都是以乐队这种形式为主体的节目,但它们的音乐属性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也决定了节目受众和走向的不同。
《乐队的夏天》其实更像是《歌手》的乐队版,这个节目里的乐队虽然成立年限有多有少,但都是早就有固定乐手的合作班底,所以不仅有成熟,乃至经典的作品,而且在音乐上也早就形成默契乃至套路。
而《一起乐队吧》则不同。一方面,它更多关注年轻的音乐人;另一方面,节目侧重点首先是具体到乐手个人,然后随着赛制的逐步展开,最终让擅长不同乐器的乐手组团,通过《一起乐队吧》这个节目,最终聚合成一支又一支的乐队。所以它像是男团、女团类节目的乐队版,它们都有着“养成系”的属性。
用另一种更直接的话说,《乐队的夏天》侧重的是台前,而《一起乐队吧》则偏向于幕后,后者甚至还可以拥有这样的诠释性副标题——一支乐队是如何组建的。
因为这样的属性区分,也让《一起乐队吧》不仅垂直,而且专业,甚至像是音乐真人秀节目里的“理工男”。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会直接影响节目的受众和收视,毕竟这是一档有门槛的音乐节目,甚至可以说是圈内“技工”的公演版。
在《一起乐队吧》完成一次“艺普”
要看懂《一起乐队吧》这个节目,首先你要认得出其中的乐器,以及它们大致的音色、它们在乐队中的主次关系。
在初赛阶段,首先进行的就是乐手的单乐器考核。除了传统的“摇滚四大件”吉他、贝司、键盘和鼓之外,也包含了更多类型的乐器元素,比如东方的马头琴、唢呐、琵琶等民族乐器,以及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这样的西方古典乐器,还有MIDI控制器等电音设备。
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色,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讲未必完全了解。尤其是吉他和贝司、小提琴和中提琴,更因为外观上的近似,很容易被认错。
除了“艺普”乐器之外,像打鼓的双踩技术、弹贝司时的Slap技巧,也在节目播出时通过弹幕的方式重点介绍。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解读,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乐迷来讲,可能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对于那些有兴趣组乐队的年轻人来说,则不啻于最好的普及范本。

其实,之前一些电音和说唱类节目,也都以相同的方式结合作品诠释音乐名词。很多所谓圈里人认为这种做法很“低级”,因为对玩这种类型音乐的人来讲,这就是最基础的“1+1”。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节目观众都是专业的音乐人。《一起乐队吧》所做的,恰恰就是让更多人,至少在音乐审美和鉴赏上,能够越来越接近音乐的本质和专业的标准。
就像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好声音》和《歌手》等等音乐真人秀节目一样,这些节目从出现那天起,就被一些人诟病。但你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些节目的出现,让很多中国观众的音乐审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的很多观众已经能够识别不同乐器,也懂得了编曲对于一首作品的意义,还知道评价歌声的标准并不一定是飙高音……这些恰恰就是各种音乐综艺结出的果实。
Program是传统与未来的争议
《一起乐队吧》出现的争议话题,依然和音乐本身息息相关。换一种说法,争议的点很专业。比如最大争议点:Program。
Program也是现代音乐很常见的一个专业术语,从字面理解,它指的就是音乐编程。而在实际运用中,Program可以理解为一种提前录好的音轨。因为有一些现场,会受到舞台等等的限制,所以音乐人会提前录好一些Program,最终和乐队的表演同步进行。这些Program,既可以是弦乐,也可以是氛围乐,还可以是和声。
在第四期《一起乐队吧》,乐手王博思一句“想给观众带来一场没有Program的表演”,不仅在当时被认为是抗议汪峰团队的学员,更把Program这个名词推到了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在最新一期节目中,乐评人丁太升在评论“多米诺”乐队的表演时,同样因为Program铺得过满,而对整个表演提出质疑。他的质疑,甚至还引来了领队之一的白举纲现场“回击”,认为使用Program对于乐队表演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一种很潮流的玩法。
这其实还是涉及到对于乐队本质的理解问题。因为在比较传统的歌迷,甚至音乐人眼里,乐队就应该是纯演奏的组合,而Program这种数字时代的产物,它本质上就像MIDI,是和纯粹的乐队属性背离的。
但对于使用Program的乐队学员来讲,Program既可以是一种丰富乐队表演的元素,又能通过这种方式,延伸出单一乐器所不具备的音乐拓展性。毕竟传统的四大件乐器受制于音色和组合的局限,它们的碰撞很难逃出许多经典的框架,想要进一步超越已经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有Program的玩法,会让乐队音乐也创造出全新的可能性。
所以,Program之争其实也是一个传统与未来之争。
对各种可能性的尝试孕育着未来
事实上,比起《乐队的夏天》更接近于“摇滚乐队的夏天”来讲,《一起乐队吧》从乐手开始组队公演后,它所呈现的乐队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更广义的乐队形态,而非简单的摇滚乐队展示。
比如第九期节目中的“菠萝列车”,他们所翻唱的《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一首以电音为底架的跨界作品。在第八期节目中“多米诺”乐队的《Nayeye》,则因为同时融合了电子琴和小提琴、中提琴,而更有了电音加古典的跨界味道。
与此同时,“慢”乐队因为大提琴手林耿铭的存在,“犬舍”乐队因为唢呐演奏者阿圣的加入,都在原本传统的乐队基调上,有了一种实验的拓展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起乐队吧》也算是一档音乐风格养成系节目,通过不同乐手和乐器的磨合,尝试着不同的音乐可能性。
这种在传统乐队四大件基础上引入电音、民族乐器、古典乐器以及Program的做法,也让《一起乐队吧》这个节目,更像是乐队这个领域的实验室,在传统乐队的组成方式确实已经走到技术瓶颈,并且面对越来越多电子音乐冲击的今天,《一起乐队吧》里风格多元、形式包容的组队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越过了传统的边界,却也提供了一种未来乐队玩法的新可能。
文/爱地人
女高音歌唱家为非遗奔走3年
汉调二黄与平利弦子腔获得抢救性保护

陈俊华与演员在录制现场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民主巷是个小小的山坡路,里面的红旗剧院是一座典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剧院里的座椅令人想起儿时的老电影院。日前,一个通过高度数字化复制抢救性保护汉调二黄与平利弦子腔的录制开机仪式在红旗剧院举行。一位原平利剧团的老团员感慨地说,剧院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中国交响乐团女高音歌唱家陈俊华也出现在开机仪式上。看着经自己倡议发起并奔走三年后,项目终于启动,陈俊华难掩喜悦,“做这件事不为别的,就只想给家乡的非遗保护尽一点微薄之力,只是出于我的一点赤子情怀。”
红旗剧院是当年平利剧团的所在地。借着开机仪式,当年的“角儿”们重聚在一起,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已经45岁。这些多年没有登台唱戏的老艺术家们,用残存的记忆和不灭的激情,将当年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段一句一句唱出来、录进唱片,以这种方式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艺术争取尽量多留下一些给后人。
平利县分管文旅工作的副县长晏清泉介绍,县里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与平利弦子腔,有着数百年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50年代末期,平利县在“自乐班”的基础上组建了平利剧团,涌现了一批艺术骨干和优秀演员,推出了《老阴山》、《松岭钟声》等一批优秀的剧目。上世纪80年代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弦子腔和汉调二黄发展活力不足,受到了冲击,跌入低谷。现如今,这两个在当地曾经盛极一时、口口相传的古老艺术,却因为乏人接棒而濒临“失传”。
当年的平利剧团是一个为百姓服务的“扁担剧团”,剧团艺术家肩挑扁担翻山越岭为村民演出,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举着火把漫山遍野地赶来看戏。陈俊华的父母都是剧团的老团员。“我在这里出生,听着弦子腔和汉调二黄音乐成长,是一个标准的‘扁担剧团’的女儿,它们就是我的胎教和启蒙。看着汉调二黄和弦子腔的老一代传承人渐渐故去、老去,但又找不到年轻人接班,我的心里就特着急。由于过去时代的局限,这些老人没有太多的专业戏曲知识,唱词、表演全在心里。随着他们的年岁逐渐增大,在年轻传承人稀少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抢救和保护,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也许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在陈俊华的奔走呼吁以及各方支持下,安康市财政局专门拨出款项支持此次抢救保护古老戏曲的录制工作。陈俊华介绍,录制以平利弦子腔和汉调二黄为基础,通过对其作品音乐的高度数字复制,达到传承保护、与时俱进的目的。这次录制任务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专业录音团队负责完成。
选择在舞台而不是录音棚录制,陈俊华也有自己的考虑。她说,录音棚里录制效果会比这里好,但狭小的空间会让这些老艺人受拘束,在舞台上他们会更有当年唱戏的感觉。
王和林与云伟两位当年剧团的角儿站在话筒前,随着乐队唱起了弦子腔经典名剧《二进宫》,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的唱腔回荡在剧院里;邹成仁和吴荣华两位耄耋老人是一对艺术伉俪,一位是当年平利红旗剧团的老团长,一位是剧团的当家花旦,连续几天重登舞台。特别是邹益礼老先生简直就是满肚子装满了台本儿的“戏篓子”,随便一张嘴戏词即汩汩涌出。遗憾的是,老人家年事已高,气力不济,只能留下几个经典段落。
录制过程中,我们在现场没有发现一张曲谱——不管是唱戏的老艺人,抑或是乐队伴奏的琴师鼓师,全凭记忆。这是口口相传的魅力,但也有尴尬的时候:耄耋老人吴荣华记忆力已经大不如从前,有很多唱词需要提示。在录制汉调二黄名剧《游西湖》过程中,有两句唱词在场人谁也想不起来了。只好由老团长邹成仁带头,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推敲,最终编出“春风不解人心愿,我与谁人诉衷肠”加进唱词。
文/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