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便利度进行评估,中国大陆地区位列全球第31位,较去年排名提升了15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也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狠下功夫,各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近300个,民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对于近年来重庆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营商环境的改变,民营企业纷纷现身说法,为重庆营商环境的改善“点赞”。
开办企业最快只需要一天
“过去,想注册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说起创办企业的话题,重庆爱普地产集团人力行政部经理张环很有感触。
“首先,公司取名字就要到办事大厅取号、排队,然后报几个名字给窗口工作人员核名,通过后,就要准备包括起草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相关资料。然后再把资料拿去审核,如果有哪个地方表述不准确不规范,就又要返回来重改。”张环说。
通常而言,企业注册涉及到《公司法》等多个法律法规,专业性强,很多创业者或公司行政人员都不太具备这些专业知识,修改材料是常事。
“这个过程折腾几周很正常。”张环说,即使所有材料弄好了,交上去还需要等5个工作日,企业注册登记才能办好。如今,张环想注册两个子公司,竟然发现只要1天就全部办好了:“重庆工商部门办事手续越来越简便,过去的那些经验都没用了。”
办事越来越快,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今年7月,因生产需求,重庆正川医药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急需使用4号熔炉。北碚区环保局在了解相应情况后,为保障该公司的生产需求,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资料审核和三级审批程序。正川公司相关负责人邓步键感慨:“流程简单,效率有保障,让我们节省了时间,保障了安全生产。”
对此,重庆瑞高医疗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负责人黄莉也感同身受,“现在事更好办了,办事的通道更畅通了。企业向政府反映的困难情况,大多都能得到解决,就算有些问题政府确实办不到,也有一个说明,企业家们有很好的获得感。”
想方设法解决企业融资难
“虽然创业越来越简单,但是能不能支撑下去,尤其是活过前两年,对初创企业至关重要。”2017年创办重庆十七门精酿啤酒的窦恩德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最近他正准备利用自家企业的“商业价值”向银行申请企业贷款。
窦恩德说,重庆的“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是依靠对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评价,不需要抵押、质押,也不需要担保就可以进行的信用贷款,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重庆天盛金属制造有限公司也是该项贷款的获益者,这家主要生产通用汽油机箱体、箱盖的民营企业,今年一季度就通过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获贷20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也是重庆市率先推出的一种新型债权融资模式,为解决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了巨大帮助。
成立于2010年的重庆微客巴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IT企业,2017年9月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了西南地区移动互联网行业首批上市企业之一。
微客巴巴创始人彭必银介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融资难、铺市难,研发投入资金缺乏等问题。”不过,自重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在高新区试点之后,微客巴巴成为首批试点企业,2017年就获贷240万元,2018年、2019年又相继获贷260万元、400万元。
“没有任何抵押,并且执行银行基准利率,企业第一时间获得了贷款,及时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乏等问题。”彭必银说。
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
去年7月,重庆骑龙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的商标被邻省一家公司冒用,想维权却又找不到门路。在北碚区人民检察院定期召开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上,骑龙公司董事长任鸿秀诉说了商标维权的苦恼。
会后,北碚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和北碚区人民检察院主动联系服务骑龙公司,协助公司尽快准备维权的相关事实材料。随后,北碚区工商分局、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联合执法组赶往邻省,联合当地多个部门,对涉嫌侵权企业进行调查,帮助骑龙公司成功维权。
重庆美心集团,近年来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不法分子便盯上了这个品牌。美心集团市场部总监陈跃玲介绍,尤其是今年以来,该公司频繁遭到异地侵权,除兰州地区的假冒产品以外,公司还陆续接到投诉,厦门、大连、湖北等地均有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涉案规模均超过50万元。
虽然这些侵权发生在全国各地,重庆不是侵害行为直接发生地,是否具有立案权限,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此次“打假”得到重庆市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安机关先后4次赴兰州、西安调查取证,对该公司注册商标被异地仿冒案立案侦查。
重庆法院也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司法保护、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司法保障。
此前,新天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新华立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恒德远景实业有限公司系关联企业,2014年,三企业资金链断裂,公司经营困难。2015年11月底,债权人就三企业分别提出破产重整申请。

江北法院采取“程序分立、整体重整”的新模式,有效消除了三家企业的互负债务和重合的共同担保债务,将“新天泽系”关联企业的实际对外负债降低至43.58亿元,同时将关联企业的经营性资产有效整合,保留了企业核心资产的完整性,最大限度提升了破产企业财产的价值。促进重整计划顺利通过,推动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政策落到实处企业广受益
“正是得益于重庆高效、透明、公正、健康的营商环境,我们才会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走出一条自信的创新创业之路。”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金明介绍,受益于重庆良好的营商环境,再升科技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出口业务复合增长率达到42%,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增长37%。
杨金明说,得益于各项扶持措施的落地,近年来,企业切实享受到了各项有利企业发展的税收、投资优惠、项目补助等政策的红利,公司2018年累计获得财政补助资金3400万元,用于正在实施的国家项目有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017年国家工业强基项目等。相关项目当前均已投产,将有助于促进公司干净空气及高效节能核心产品的集中化生产,实现产业集聚。
重庆南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乔道同样感触颇深,他说:“2011年成立的南电科技,注册资本仅10万元,是地地道道的微型企业。创业初期,公司接了个大项目,前期需要垫付的资金比较多,但是很多订单的款项都没有回来。”眼看着到手的大项目因为资金原因没法启动,彼时,他想起了重庆的微企贷款政策,便向原江北区工商分局微企科反映了公司的难处。
王乔道没想到的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立即登门了解公司情况,并帮忙联系银行贷款。结果3天内,南电科技便从银行贷到20万元商业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在资金支持下,当年南电科技就开发出了第二代智能安全帽,实现了盈利。
王乔道说,各项帮扶措施都落到了实处,南电科技也实现了茁壮成长,2018年注册资金达到2000万元,从微型企业变身中小型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智能对讲安全帽、输电线路示警器、应急系统及终端、在线监测、电力安防、电力工器具等产品,在行业站稳了脚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立民营市场主体19.78万户,同比增加2.96%,新发展率达7.88%,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达98.76%。截至6月底,全市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51.11万户,较2018年底增加2.59%,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6.93%。
在各项举措共同作用下,全市民营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结构不断改善,贡献持续增加,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