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猕猴桃引进丰都县种植的历史不长,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五六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江池镇南洋村、十直镇蒋家山村、包鸾镇鸽子坝村为代表的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成功打造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
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达1万余亩,并呈现出发展壮大趋势,该产业也因此被县委、县政府纳入“1+6+X”产业体系。
猕猴桃种植第一村
“之所以要说我们南洋是猕猴桃种植第一村,是因为在此之前,全县还没有哪个村引进种植猕猴桃,近年来,村里也因为发展猕猴桃产业带动了村民脱贫增收。”江池镇南洋村党支部书记杜辉东说。
据他介绍,2004年以前,当时村里的猕猴桃基地几乎是一片荒山坡,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通过县上投入资金,实施了龙河项目区猕猴桃大户承包治理工程,采取大户从农户手中流转出闲置土地,由县上相关部门牵头,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规划并具体实施,开发建设猕猴桃示范基地,首批成片栽种猕猴桃苗350亩。
“这些猕猴桃苗从四川苍溪县引进,品种以‘中华红阳’为主,也就是它的果实为红心,其果肉鲜嫩,口感纯甜。”杜辉东说,投产后,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尝到了甜头后,基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农户通过合作社将土地入股分红,还可到基地打工挣现钱。同时,镇上也把猕猴桃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打造,截至目前,在辖区内的南洋、江洋、双仙等村集中种植猕猴桃5000余亩。
带动其他乡镇发展
“我们村的猕猴桃基地位于辖区二组,于2012年成立丰都县腾飞猕猴桃股份合作社,注册资金650万元,共种植猕猴桃600余亩,以栽种绿色、环保、有机的红心猕猴桃和黄心猕猴桃为主。”十直镇蒋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泽德说。
据悉,蒋家山村二组海拔高度为900米左右,以前由于交通条件差,村民种地爬坡上坎,付出多收获少,基本靠天吃饭,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挣现钱,留守在家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由于缺劳力,也缺技术,少部分村民将土地闲置甚至撂荒。
针对这种情况,蒋家山村支“两委”便动员农户将闲置土地以每年8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承包方。承包方以劳务的形式让农户进入基地打工,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农户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余元,而且旱涝保收,与土地流转前相比,收入翻了几番。
“即使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因为把土地流转了出去,不但从此不再撂荒,而且每年一亩地等于‘白捡’了800元,还可安心在外务工。”王泽德说。
包鸾镇鸽子坝村八组也于2010年种植猕猴桃500亩,自2013年挂果以来,村里还结合实际办起了农家乐,建成养老休闲、会议接待、生态种植观光园区。此外,南天湖镇梨地坪村、高家镇方斗山村等部分地方,也分别种植了几百亩不等的猕猴桃并已产生效益。
精深加工做大产业
“我们出售的猕猴桃一级果20元一斤,二级果15元一斤,市场需求很大,基本不会因为销路发愁。”南洋村猕猴桃基地负责人、晶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游泳说。
品奇异之果,享田园之乐。每年猕猴桃成熟时节,南洋村猕猴桃基地就要对市民实行开园采摘,这不仅可以吸引市民前来体验采摘乐趣,饱览田园风光,同时也是就地销售产品的一种渠道。目前,丰都县其他猕猴桃种植基地,也纷纷推出了开园采摘模式。
据了解,猕猴桃采收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摘下来的果子外表光滑无毛,需要放上一两周等变软才可以食用,其果肉风味浓郁,品质极佳,并有浓郁的蜂蜜味。它富含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营养丰富,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丰都县猕猴桃产业的不断发展,下一步,我们在对各猕猴桃种植基地继续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的同时,还将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猕猴桃进行精深加工,比如制作猕猴桃酒、猕猴桃果汁、果脯、果籽饼干、果糕等,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之真正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唐代贤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华龙网、大渝网等资料整理
应急管理“一张图”防灾减灾“一张网”
铜梁:“数据大脑”赋能安全监管
工人未戴头盔进入厂房、外来人员擅自进入厂区、车间温度过高等安全隐患,都能立即识别并发出警报,随即派人处理;不用拨打报警电话,也不用跑腿,只需通过手机APP举报身边的安全隐患,就能很快得到整治……这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重庆市铜梁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2017年,为了提高应急监管能力和水平,铜梁在全市率先创新组建了区级应急指挥系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过去各行业散乱的数据互联互通,融合打造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防灾减灾“一张网”。
分类识别、动态监管
“你们要注意边坡上的悬石,有安全隐患,这个问题我已经上报了,你们要及时整改……”
10月13日上午,铜梁区蒲吕街道新联村13社的(安监)网格员王鹤屹,再一次来到了辖区非煤矿山上巡查,排查安全隐患。他发现隐患问题之后,通过手机上安装的“铜梁安监”APP平台,及时地将发现的安全隐患图片、视频进行上传,并当场告知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整改。
目前,铜梁区蒲吕街道现有大网格15个,小网格210个,覆盖了辖区所有村、社、村民小组、企事业单位,所有网格员都可以通过“铜梁安监”APP上报安全隐患,解决了基层网格员(安全员)不会管,坐在办公室填报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
“通过这个平台,网格员可以在现场及时上传安全隐患图片、视频,我们也可以及时查处,纠正企业不规范和有安全隐患的行为。”铜梁区蒲吕街道应急办副主任王宏说。
铜梁区积极构建群防群治防线,引导网格员发挥基层监督作用,鼓励普通群众参与安全监管。目前全区共有网格员3000余名,而这些网格员每天发现的安全隐患,都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上传汇总至铜梁区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数据分析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或尽量减少危害影响范围。
铜梁区应急指挥系统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系统拥有行业部门、镇街(园区)、企事业单位等监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数据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实时、直观、全面地掌握铜梁区各类风险隐患信息,并进行分类识别、动态监管。此外,还有一套科学完备的安全隐患整改、预警发布和指挥调度机制。
铜梁区应急指挥系统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系统拥有行业部门、镇街(园区)、企事业单位等监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数据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实时、直观、全面地掌握铜梁区各类风险隐患信息,并进行分类识别、动态监管。此外,还有一套科学完备的安全隐患整改、预警发布和指挥调度机制。
“系统大脑中储存了九大类1569处基础信息,覆盖了全区危化企业、非煤矿山、重点工贸企业、森林防火检查站、水库、地灾点、建筑工地、烟花爆竹、交通运输等行业。通过系统,我们对它们的名称、地理位置、主要风险、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和涉及人数等动态信息,都是心中有数,随时掌控。”铜梁区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彭帅说。
一张图全覆盖管理
据悉,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2100个高清摄像头,系统对危化企业、加油站、重点工贸企业、学校、养老机构、车站等300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都一目了然,做到现场实时查看,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及时发现隐患或者事故,数秒内锁定目标及风险源。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以通过系统立即指挥调度救援力量迅速赶往现场。因为掌握了突发事件的地点和基本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效能。”彭帅说,在一张电子地图上,就能对全区的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接收、研判、综合、报送和分转,实现一张图全覆盖管理。
铜梁区高标准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试点建设运营,初步建成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安全生产监督指挥中心,实现安全生产监管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把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工作机制。
“我们运用大数据平台互联共享,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同时,我们还引入人工智能对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全面掌握全区安全监管和灾害防治状况,真正实现了安全监管、应急管理‘一张图’、防灾减灾‘一张网’。”铜梁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徐之光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华龙网、大渝网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