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 巴南:精准发力,乡村振兴步伐提速

日期:10-10  来源:重庆青年报

近年来,巴南区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围绕“五个振兴”,举全区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顺利,广大乡村正逐渐呈现出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新面貌。

明确思路以实干促振兴

巴南区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根据中央战略决策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对标对表,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

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巴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体制机制,全力做好资金保障,去年以来已整合各级涉农资金12.4亿元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

“巴南坐拥主城最大的农村,农民人口最多、农业比重最高,相比主城其他区,我们基础更好、干劲更足,没有理由不打好‘乡村牌’。”巴南区相关负责人说,从实际出发,巴南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抓手,强化改革创新引领,以实干促振兴。

“五个振兴”怎么做?从哪些方面入手?推动产业振兴将壮大提升“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旅融合发展,补齐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人才振兴将扎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壮大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推动文化振兴将大力开展法治德治教育和时事宣传活动,持续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优化升级乡村文化供给;推动生态振兴将切实提升村容村貌,做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突出规划引领推进村规划编制;推动组织振兴将建强做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项项任务细分、一件件狠抓落实,巴南交出的答卷令人信服、叫人期待。今年上半年,巴南农业增加值15.3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9元,同比增长9.2%。

产业兴旺让百姓钱包鼓起来

从内环快速路上包茂高速,至惠民互通下道,走103省道,再继续往山上行,约1小时就来到了海拔600米左右的二圣镇巴山村白象山。

放眼望去,在四周森林环绕下,蜿蜒递进的茶田、曲折向上的山路、点缀其中的采茶者,俨然一幅生机盎然、闲适怡人的田园画卷。

作为巴南区茶叶产业的核心生产区域,白象山茶叶基地已实现年综合收入1.3亿元,扶持带动周边发展茶园2万亩、3000多户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年,辐射周边100余户农户开展餐饮、住宿及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一,农业强了、产业兴了,就能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如此,经济基础打好了,乡村才能真正振兴。”巴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和环境优势,巴南做强品牌茶叶、做优精品果蔬、发展生态渔业、发展特色粮油,以这四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心针。

当前,“巴南茶乡”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已完成三年任务的80%,“四季果蔬”万亩示范基地布局初步成形,“生态渔村”万亩示范基地三年建设任务完成70%,“稻鳅稻菇”万亩示范基地三年建设任务完成70%,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巴南坚持以农为本,做好生产、加工、科技、环境等文章,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如今已成功涌现出二圣镇集体村、中坪村、白象山茶叶基地、云林天乡、南湖多彩植物园等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集种植、加工、营销、教研、观光于一体和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初具雏形。

今年上半年,巴南粮食播种面积为55万亩,粮食产量21.7万吨,蔬菜产量22.7万吨,水果总产量1.49万吨,茶叶产量3060吨。

下一步,巴南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三产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生产能力,实现乡村农业强、产业兴、村民富。

“稻+N”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的稻田

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

金秋时节,金色麦浪逐步卷席了整个中坪村,田间四处活动着忙于收割的村民,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随着金色麦浪的不断减少,田间只剩下日益干枯的麦秆。中坪村的种植大户刘昌元还没来得及为稻田丰收而开心,就转头投入到田间鱼鳅养殖的忙碌当中。

“稻田综合利用,多产增收,我们村都这么干。这样不但节约了农药钱,还提高了实际收入。就这一亩稻鳅,产值可以达到1.2万元。”刘昌元笑道,巴南区农业部门指导村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同时,把单一的农田变为复合式的绿色生态田,避免了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产出的农产品更加原生态,形成了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植养殖模式,营造出多方得益的共赢局面。

稻鱼、稻鸭、稻虾、稻鳅、稻蛙和稻菇,在“稻+N”模式下,中坪村的传统农业走上高效、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全区新增“稻+N”示范面积7500亩,未来有望达到10万亩以上。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一大关键。在巴南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为此,巴南区大力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陆续开展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和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建立起废弃农膜区域回收利用网点,逐步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面回收机制,均取得初步成效。

与此同时,巴南区多部门联动,全力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全区补助改造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000户;完成16个行政村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工作、非正规农村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线4条、示范村6个、绿色村庄5个;累计新建1—3米宽入户道路90公里、通组通畅公路300公里,安装公共照明路灯或庭院路灯3400盏。

目前,巴南区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区上下将鼓足劲,继续加油干,着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重庆日报》、华龙网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