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清单思维:高效人士的职场生存法

日期:09-26  来源:重庆青年报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活和工作中”,在生,我们常常面临着需要多线处理事务的意外情况。有些人能够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有些人则会在原来问题上制造出更多困扰去向前者请教。如果你,往往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具备清单思维。

高效处理任务的秘诀:选择性完成

简单来说,清单思维就是把所需要完成的每件事情,以清单的形式进行整理,将事务的关键点记录下来,并且严格按照清单事项顺序推进,最大程度地实现事情的完成率。清单思维是一种高效、简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你确定工作生活的重心,避免重要事项的遗漏,以及确保每个节点的风险可控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活动,也有很多要解决的麻烦,这有时候会让我们难以抉择。如果我们每样都选一点,最后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没做好。

大多数时间管理方法,其重点都不在于如何帮你解决问题,而是教你在特定时间内,专注地将一件事情做完,然后开始另一件事情。罗列清单也是一样,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列出来,你可能会陷入“事情好多”“这件事还没做”“那件事好像挺有意思”的困扰之中。

想要高效处理生活工作中的任务,秘诀只有一个:选择性完成。换句话说,你需要对那些待办事项有个原则: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面对众多问题时,应该选最重要或者最紧急的事情去做。

将清单的事项落地执行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也罗列了清单,但是事情依然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做完。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清单还不够具体。

以上面的清单为例,有的任务你可以当下直接完成,比如递交团队的绩效报告;而有的任务比较复杂,比如安排下午的会议。为什么很多人在年初的时候,罗列了一份梦想清单,结果一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完成?因为对事物的想法只是停留在想法上,没有把它拆分成一步步可执行的方案。

用清单思维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确立任务的重心,也能够帮我们查缺补漏。以“开协调会”为例,这个任务属于比较复杂的事项,因此需要进一步罗列清单,将它变成一张可以直接执行的任务清单。

这里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事项分解。分解事物比较缺乏经验的人,可以用思维导图,将任务的关键点先画出,然后再将这些问题或者关键点转化成可执行的步骤,列成一张执行清单。

当然,这张清单只是记录了关键点,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有计划外的事情发生。你还需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改进执行清单。要记住,没有完美的清单,只有不断流程化和标准化的清单,我们要掌握的是清单背后的思维,而不是仅仅会画一份清单。

清单思维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在《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提笔写清单是一种“疗愈系”的活动,有让人平静下来的作用。把心事“卸货”放到纸上,可以让你注视着它,不用费力去记它,这样你的焦虑就会降低。清单思维带给我们最大的帮助,莫过于把你的“大脑放空”,让你从冗余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去思考这些事情,避免深陷在泥沼之中。其次,清单思维能够避免做无用、重复的工作,或者遗漏工作,从而能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的工作不论多有趣,大部分事项都是琐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它们不仅耗费我们大脑的运行空间,费时费力,而且还极其容易出错。应用清单思维,可以大大减少这些困扰,将工作流程化,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最后,在完成清单时,你能够获得满足与成就。当我们把一件件任务完成,在清单上打一个个勾时,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控制事物的想法,完成任务清单时,内心会因为这种控制欲而变得更加积极,也会因为这种成就变得更自信。

乔布斯曾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而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炼出自信。

清单思维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清单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行事效率,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高效。用清单来做自我管理,就如庖丁解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据“职场一堂课”公众号等资料整理

职场中如何有效地向他人求助

在职场中,向他人求助一定要理清请教背后的逻辑,如果只考虑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他人的付出,一定会被对方拒绝。

真正高情商的人在请教时,一定非常清楚请教的逻辑,明白如何才能够让对方乐意帮助自己。

他人愿意帮你,是因为“值得”

别人为什么会帮你?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帮助别人的经历,背后的原因便一目了然,通常情况下只有两种:情感驱动和利益驱动。

如果是父母提的问题,你会拒绝回答吗?我想所有人都会义不容辞,因为你跟他们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如果是好友请教问题,你会拒绝帮忙吗?我想即使力所不及,你也会帮忙出谋划策,因为你们有着深厚的友情。你会发现,与他人有情感关联时,只要他们需要帮助,你基本不会犹豫,这背后的动机就是情感驱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惑:对那些陌生人,你也给予过帮助,这又算什么呢?其实这也有情感驱动的因素在里面,我们出于同情心、责任感、保护欲等心理需求而去帮助对方,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除了情感驱动外,还有一种帮助行为是利益驱动。现在网络上有不少付费问答平台,通过付费向他人提问,就是最典型的利益驱动。不过,利益驱动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益,还有对方的认同感、人际关系、个人能力提升等非物质的收益。

无论是情感驱动,还是利益驱动,说到底,最终决定提供帮助的标准只有一个:这件事值得我这么做。

因此,在我们作为求助者向他人求助前,就需要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如何让对方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呢?是通过情感驱动,还是采用利益驱动?

让对方认为值得,收益要大于付出

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逻辑很简单,从收益成本分析来看:当获得收益>付出成本时,通常认为这件事值得做;当获得收益≤成本时,这个忙就不值得帮。

当然不排除特别热心的人也愿意帮忙,但他因为帮助他人,而获得了内心的愉悦感、成就感,对他而言依然是收益大于付出。

希望自己的求助能够得到回应,那么就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能力因素,这个忙对方能不能帮得上?是不是在对方能力范围内?时间因素,对方是否有空帮忙?是否会占用对方太多时间?空间因素,这个忙是否有地理空间的限制?

以上限制因素,都决定了对方是不是愿意帮助你。对方能力有限,明明做不到的事情,靠谱的人不会答应你;对方事务繁忙,喝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你这时候去求助只能吃闭门羹;对方放假去旅游了,你打电话让他回来加班,那要作好被骂的准备。如果被求助的人,不受这三个因素限制,同时认为你是值得帮的,那么对方一定会帮你的。

明确具体事项,降低对方决策成本

当你掌握了上面的求助逻辑后,想必你已经知道该什么情况下,对方才愿意提供帮助。实际上,向他人请求帮助,策略非常简单:提高对方收益的同时,降低对方的决策成本,在不受条件因素限制的前提下,对方自然愿意帮忙。

如果表达不过关,对方也会拒绝你的,这里给你一套实用的求助技巧,按步骤进行操作,基本上不会被拒绝。第一步,明确对方的时间是否方便。第二步,明确具体事项,降低对方的决策成本。在我们请求他人帮助的时候,最好能详细描述求助的具体事项、形式、时间等,这样便于对方作出评估和决策。而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他难以作决策。第三步,差异化强化驱动力。在确定时间方便且得知任务事项之后,如果对方认为这件事太复杂不愿意帮忙,或者犹豫不决,那么你可以强化对方的驱动力,增加对方的收益感,从而使他作出决策。第四步,向对方表示感谢。不论对方最终是否愿意帮助你,你都应当给予感谢。

你向对方请教,其实也加深了你与对方的关系,因为请教背后意味着信任与认可,即便对方因为某些原因拒绝了你,但不代表下次依然拒绝你,你表示感谢是为了保留下次合作的机会。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据“职场一堂课”公众号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