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最容易缺乏的元素之一。它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元素,不仅是小孩,任何人都需要钙这种物质。由于人本身不能制造钙,只能通过外界摄取,因此如何补钙就成了许多家庭头疼的问题。
99%的钙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
钙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其中99%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并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1%分布在肌体的软组织和细胞的外液中,对体内的生理和生化反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人们之所以缺钙,首先是因为人体对钙的需求量比较大,容易导致摄入量小于需求量:儿童每长高一厘米需要3万毫克钙的支持;中老年人每年流失1万—2万毫克的钙;孕妇除每天从膳食中获取的钙外,还需要额外补充500—600毫克的钙。
其次是常有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存在。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这些食物中植酸、草酸含量较多,它们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钙盐,降低钙的吸收率;膳食纤维中的醛糖酸残基与钙结合,可干扰钙的吸收;脂肪过多或脂肪消化不良时,未被吸收的脂肪酸与钙结合成钙皂,影响钙的吸收;抗酸药、四环素、肝素等药物也干扰钙的吸收。此外,食物中钙磷的比例失调都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而导致缺钙。
钙是中国居民膳食中缺乏最明显的营养素,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成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应该达到800毫克,其他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孕产妇及老年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1200毫克。2018年,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公布“全球膳食钙摄入量交互式地图”,在有数据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居民每日膳食钙摄入量仍排名倒数第六,不足推荐量的一半。往前推,1992年,我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钙405毫克,2002年是391毫克,如今是339毫克。近30年来,我国居民钙摄入量从未达标。
缺钙容易引起高血压
钙在人体中能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降低(调节)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体内多种酶的活动等。总之,钙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它既是身体的构造者,又是身体的调节者,是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分析表明:人类135种基础疾病中有106种与缺钙有关。这些病包括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血管病、老年痴呆症等,以及各种结石病、过敏性疾病、肝脏疾病、肾病综合症、性功能障碍等。
科学家发现,自20岁开始,骨骼的总重量以每年1%的速度在递减,50岁以后,骨总重量已减轻30%——这是一个科学而又惊人的结论。“钙饥饿”导致体内的所谓“钙搬家”(骨头的钙不断脱逸到血液中去维持血清钙的正常水平。骨钙同血清钙之间的比例,必须长期保持着平衡,否则就会产生“钙搬家”)。这样反常的钙代谢,在数天或一两个月内暂不影响血清钙,但若照此下去,就会导致与缺钙有关的疾病了。
儿童缺钙会引起软骨病、佝偻病、生发迟、出牙迟、夜啼、抵抗力下降、感冒不断等;青少年则会引起骨骼生长不良、发育迟缓、牙齿发育畸形、荨麻疹、近视眼等;孕妇会引起手足麻木、抽筋、腰酸背痛等、胎儿骨骼形成迟缓、妊娠高血压等。而对中老年人的影响更为严重,骨质疏松、驼背、骨质增生、牙痛易出血、关节炎、高血压、神经痛、早衰、皮肤瘙痒、黑斑、头皮屑多等疾病都与缺钙有关。
过量的微量元素影响钙的吸收
补钙的第一步,就应该从饮食入手。通常食物中的钙吸收率只有30%,高钙饮食,是预防缺钙的根本措施,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补钙方法。WHO(世界卫生组织)指定钙的预防用量:500mg/天,治疗用量为1000mg/天。牛奶和豆制品是钙质的良好来源,除此之外,含高钙的食物还有动物骨头、虾米皮、海带、紫菜、酥鱼、牡蛎、海藻、芝麻酱等。
其他过量的微量元素会影响钙的吸收。过量的蛋白质在体内代谢中产生酸性物质,增加尿钙的排出量,导致体内钙的丢失;一些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茭白、冬笋等)含草酸较多,影响和阻止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在食用它们之前,先用水煮一下,以去除其中的草酸。另外,要少喝汽水、可乐等含高磷的饮料。养成好习惯,戒烟、限酒、少喝咖啡,可以消除钙吸收过程中的障碍因素。
第二步就要做适量的户外运动。运动减少,骨骼内血液循环减少,使骨骼的钙质容易被吸收和移出,而导致骨量的丢失,可引起骨质疏松。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抗骨折的能力提高。在户外适当接受紫外线照射有益于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维生素D3是促进小肠吸收钙的重要元素。
最后一步,才选择考虑市面上的补钙产品。当然,也要多听专业医生的意见,补钙要适量,过多的钙对人体也有危害。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据百度百科、搜狐网等资料整理
为什么会半夜抽筋?

生活中经常有人抱怨说半夜睡觉的时候,小腿会突然抽筋,并且疼痛难忍,要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自己是病了,甚至有些人觉得自己得了癫痫,每天都提心吊胆。实际上,半夜抽筋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严重。
半夜抽筋大多属特发性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指的是肌肉突发性猛力的收缩,造成肌肉剧痛,一时之间无法放松的现象,站着、坐着、睡着都有可能发生。抽筋发作虽是一瞬间,但若不能及时处理得当,疼痛感可能持续一天,或再次发作。
抽筋通常好发于腿部与足部,尤其小腿的腓肠肌、脚掌与脚趾,倘若大腿股二头肌(大腿后侧肌)、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发生抽筋,其疼痛与持续程度,会比足部来得严重。
医学分析表明,夜间睡眠时小腿抽筋,大多数属特发性。如果不是经常性发生,可不必过分担忧。在患有某些疾病时,发生腿抽筋的概率增加,称为继发性腿抽筋,如多种肌肉病、外周神经病、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低镁、低钙、低钾等。
半夜着凉引起小腿抽筋
导致半夜抽筋的原因有很多,睡觉时小腿抽筋可能是因为太过劳累,并不是自己得了什么病,更不会是癫痫。如果小腿在白天的时候运动量过大或者用力过度,比如一天都在骑自行车或者在一天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走路,到了晚上小腿肌肉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没有使腿部得到放松,很多乳酸没有及时代谢掉,就会造成夜间小腿抽筋,疼痛难忍。
半夜小腿抽筋也有可能是因为腿部的保暖工作没有做到位,因为腿部受凉后可以导致小腿局部肌肉痉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抽筋。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能把脚露在外面,腿部的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夏天开空调也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因为这时很多人在空调房睡觉只盖肚子,腿部很容易着凉,导致半夜小腿抽筋。
睡觉的时候腿部抽筋还有可能是因为缺钙,因缺钙引起的半夜小腿抽筋多半发生在老人、小孩或孕妇身上。老人容易缺钙,平时应该多补补钙,缺钙的话会导致肌肉应激性增加,从而加大半夜小腿抽筋的概率。所以老人、小孩、孕妇平时一定要多补钙,小孩适量补钙还可以帮助身体长高,老人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当腿部出现静脉曲张或深部静脉血栓时,就会造成血流瘀滞,然后引起腿部肌肉的痉挛。
注意补钙能够预防抽筋
如果半夜抽筋,减缓疼痛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作时使劲把脚大拇指往上翘,并且把腿伸直。如果有人帮助,见效更快;或者马上坐起来,伸直发生抽筋的小腿,躯干前屈,用双手扳住前脚掌,缓慢、持续向躯干侧牵拉,直至痉挛缓解。也可以局部按摩,用手指按压委中穴(膝后凹陷处中心点)、承筋穴(小腿后面肌肉的最高点)、承山穴(小腿后面肌肉的分叉处)等。
如果上述方法未能完全解除症状,可改用热毛巾、热水袋敷于腿肚处,能有效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痉挛。
要想睡觉时不被抽筋影响,就得从预防做起。首先注意驱寒保暖,保持舒适温暖的睡眠环境;注意睡姿,尽量不要长时间仰卧或俯卧;睡前避免饮酒、喝咖啡和可乐等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的饮料,不看刺激性强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不闹情绪,确保卧床后很快进入睡眠。
在日常生活中,穿舒服的鞋子。平足和其他身体畸形的问题使一些人特别容易发生腿抽筋,合适的鞋是弥补的方法之一;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减少抽筋发生,每天拉伸腓肠肌(小腿后侧肌肉),可以预防频繁发作的小腿抽筋;适当补钙,多吃含乳酸和氨基酸的奶制品、瘦肉等食品,能促进钙盐溶解,帮助吸收;必要时补充一些维生素E,如猕猴桃、菠菜、卷心菜、杏仁、榛子,能有效预防抽筋。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据百度百科、知乎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