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发动机“老中医”张永忠:工匠精神 就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日期:09-19  来源:重庆青年报

张永忠,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北发动机工厂的一名发动机维修工。从业以来,他组织参与技术攻关100余起,改良改善200余起,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个人获得国家专利3个。总结出“望、闻、听、切”的发动机维修方法,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大幅提升了行业发动机调修水平和效率,培养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能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张永忠曾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30余年的专注与坚守,张永忠做到了人如其“名”——永远忠于职守。

从普通木工,到发动机维修顶级专家

张永忠的原生家庭很普通,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知道忠诚的意义。“永忠”两字,是20世纪60年代不少家庭给孩子取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名字,但对张永忠而言,这份镌刻在名字中的教诲,时刻提醒着自己,忠于祖国,就要从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

1983年从部队退役后,19岁的张永忠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干的却是木工活。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说实话,刚看到发动机,我脑壳都是晕的,啥子都不认识,心头慌得很。”当时从日本铃木公司运来10台发动机的散件,他连图纸都看不懂。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堆时间,和翻译一起,一点一点把图纸里的每一个单词都消化掉。张永忠每天从早上7点上班,一直干到晚上12点,装了拆、拆了装,反复揣摩发动机结构。慢慢地,他熟能生巧,拿到一个零件就知道是哪个位置的,可以组装成一台发动机了。

1984年12月30日,江陵厂第一台自己组装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当时,我们几个人用肩膀扛着发动机,从四楼抬到一楼的防空洞,看着它成功发动,一边高兴一边哭。”从那以后,张永忠彻底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他觉得成就感满满,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同年,搭载他们纯手工组装的发动机的长安汽车第一批微车出厂,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微车时代的开始。

1988年,江陵厂的发动机国产化率能达到60%多,但关键部件还要进口。到1997年,长安汽车的发动机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

2003年,厂里生产的“G系列气门调整螺钉”报废率一度高达30%,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由于生产线是从日本引进的,厂方就和日本代理商交涉并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日本公司回应:问题不在合同范围内,解决问题需另付600多万美元研发费用,时间要一年,且不保证一定成功。

“不求别人,我自己来。”有些“赌气”的张永忠日夜鏖战,自己动手设计、画图纸,反复试验修改……“当时就像是着了魔一样,但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攻克这个瓶颈,一定要做到。”通过大量实践和摸索,一个又快又能保证质量的专用工具、工装终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其装配合格率达100%,报废率为零,不但突破了生产瓶颈,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你要说我的初心,就是把国外的发动机技术学过来,让中国人也能生产高质量发动机。那时候年轻,敢想敢干,真的就是这样的雄心壮志。”张永忠牢记着自己的初心,30多年来,他的工作就是装配发动机,并找出装配中的问题,让发动机实现国产化进程中少走弯路,他诊断出国内各类发动机疑难杂症1000多例,维修的发动机超过10000台。在张永忠这一代长安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长安的发动机技术在国内自主品牌中已经处于领先位置,新款的蓝鲸发动机在世界上都属于先进水平。

病重不忘探索,独创发动机新诊断法

张永忠喜欢研究,发动机的味道、声音他都沉迷其中。“很多人觉得发动机的响声也就两三种,其实有二三十种,敲击声、嘘叫声、摩擦声……仔细听会发现各有不同,对应的问题也不同。”

2003年10月,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时,发现工人在用工具的过程中,撞击声音有些不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发现是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进而造成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堵住1500台可能有问题的发动机流入市场。

不仅是“听”,张永忠长期硬着头皮去闻发动机的废气,慢慢也闻出了一些门道。“发动机产生的尾气,在不同的工况下有不同的味道,通过闻味道就能找到一些故障。”

2005年,张永忠发现自己的腿开始发麻,而当时长安汽车正在加紧自主品牌奔奔轿车的研制,他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看病。

刚开始是腿麻,随后是腿痛,进而发展到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张永忠一直没有去医院诊治。按他自己的话说,“瘸就瘸点,反正不能影响工作”。实在痛得厉害了,他最多贴个膏药,做一次理疗,病情一拖就是一年时间。

直到2006年8月的一天,张永忠的腿,遭遇了一次“生不如死”的剧痛。“你怎么了?”妻子看着张永忠痛苦扭曲的表情,吓了一跳,赶紧把他送往医院。一查,双腿股骨头已坏死,医院要求必须住院治疗。

“住院的话,工作怎么办?”彼时,发动机调试进入最关键阶段,哪里能离得开啊!张永忠断然拒绝医院建议,忍着剧痛坚持上班,直到医院发出“最后通牒”。由于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必须对双腿进行换骨手术,否则下肢将瘫痪。

妻子、女儿泪如雨下,哭着求他赶快治疗。不得已,张永忠住进医院。在病床上,他也没闲着,用手机遥控指挥现场,接受技术咨询。手术刚刚结束,待稍微能动弹时,他就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回工厂上班。

手术后,张永忠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也不能久站。公司需要张永忠,又心痛他的病腿,因此拿出一个折中办法:张永忠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处理问题就行了。但他哪里闲得住,跑市场、跑车间,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管是产品前端的开发、中端的制造,还是后端售后,张永忠从不缺席。

凭着这股坚忍不拔的干劲,善于总结研究的他磨砺炼就了一身发动机调修真本领,形成了高度提炼的“望、闻、听、切”发动机调修四字诀。“望”即用眼睛看;“闻”即闻发动机尾气味;“听”即听发动机工作异响;“切”即找到原因后,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这一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找出和解决发动机故障,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已经成为发动机维修宝典,并在整个行业推广。

2012年,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张永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15年,张永忠被评为全国劳模。2016年,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永远忠于职守,为国培养更多青年人才

早在1982年,张永忠在部队时就有机会入党,此后在企业的20多年里,因为表现突出,单位党支部也多次建议他入党。

年轻的时候,张永忠觉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不一定要入党。随着技能掌握越来越熟练,他有了入党的心思,但又感到自己同组织有一段距离,境界还达不到。“我一直有入党的心愿,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和党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才是党员的标准?我认为,那一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为了做到优秀,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加倍努力。2007年,车间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你达到了党员标准,甚至比很多人都做得好!’这才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

2007年11月14日,时年43岁的张永忠入党了。“一旦入了党,就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作出表率。”张永忠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3月4日,贵州维修站反馈一辆欧诺发动机异响,维修站多次维修无法排除。该用户强烈要求更换发动机总成。

张永忠听闻后立即赶赴现场,凭借多年的维修经验,他快速锁定原因:由于用户使用劣质汽油造成发动机工作异常、爆震异响,为消除异议,他们还进行了现场路试验证,结果表明,张大师发动机维修功夫确实了得,而这位用户也为自己最初出格的言行表示了歉意。

到2019年,张永忠从事售后服务解决用户抱怨问题累计100余起;解决发动机疑难杂症400余起,解决发动机制造过程质量问题共300余起。同时,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技术攻关:其组织参与技术攻关100余起,创造经济价值6100余万,通过攻关的技术创新,其个人获得3个国家专利。

每当有同事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技能分享出去,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公司驻各地遇到棘手技术问题时,张永忠总是能帮他们迅速排除发动机故障,被大家称为“总维修顾问”。“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他带领工作室团队,总结发动机调试经验,在公司汽车大学开设了发动机常见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等7门专业课程。“先做人,再做事”,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靠着这一原则,张永忠亲手带出了一支全能发动机调修技术团队。他的团队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

如今,55岁的张永忠已经做到了维修工的巅峰——一级技能师,但他还在不断学习。“汽车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年龄大了,学东西比较慢,但我会加倍努力,学一点算一点。”对于今后的使命,张永忠心里十分清楚,那就是要将3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给有需要的人。张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沉淀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让他们超越自己”,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没有惊人的履历,却做出骄人的业绩。30余年的专注与坚守,张永忠做到了人如其“名”——永远忠于职守。“不管哪一行,只要尽力把自己干的工作干到最好,就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张永忠用30多年的坚实步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木工向中国汽车行业发动机维修专家的蜕变。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