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谷杂粮也叫作粗粮,不管是家中长辈还是医生,总是会说“多吃点五谷杂粮”。人们的饮食离不开五谷杂粮,不仅为了裹腹,还需要吸收其中的营养来维持身体运作,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养生保健的功效。那么,五谷杂粮到底好在哪儿呢?
五谷杂粮泛指粮食作物
关于五谷的说法一直没有定论,“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在《黄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之为“稻、麦、黍、稷、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往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有47种之多。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的比重远高于其他作物加起来的比重,此时大豆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被食用,后将它归于杂粮类。
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又有一些作物加入到粮食作物的行列。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习惯性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杂粮通常是指除去五谷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荞麦、燕麦、大麦、豆类等。因此五谷杂粮就开始泛指粮食作物。
五谷杂粮有助于控制血糖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说明五谷是均衡饮食的基础,每日饮食之必需。营养学家认为,相较于精白米,五谷杂粮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铁、镁、锌、硒的含量要多一些。这几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价值相当大,为身体补充了很多大米所没有的营养元素,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五谷杂粮中的豆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B等,具有抗癌的作用;而维生素A有助于人体内细胞分裂,预防癌细胞形成;再者丰富的膳食纤维,可缩短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以减少致癌物质和肠道黏膜的概率,有利于防止便秘和结肠癌的产生。所以常吃豆类可预防肿瘤病变。


五谷杂粮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研究表明,进食粗杂粮及杂豆类后的餐后血糖变化一般小于小麦和普通稻米,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国外一些糖尿病膳食指导组织已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食用粗杂粮及杂豆类,可将它们作为主食或主食的一部分食用。像燕麦、荞麦、大麦、红米、黑米、赤小豆、扁豆等可明显缓解糖尿病病人餐后高血糖状态,减少24小时内血糖波动,降低空腹血糖,减少胰岛素分泌,利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除此之外,五谷杂粮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软化血管内的胆固醇,减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五谷杂粮中的维生素C,可缓和疲劳症状、预防感冒、下肢酸痛等文明病;铁则能预防胃溃疡与食欲不振;而铜、锌等微量元素具有改善精神衰弱、失眠症状,以及增加食欲、改善体重、调整胃口的功效;钾也可以避免肌肉麻痹、郁闷不安与全身无力等。
糖尿病人不宜多吃五谷杂粮
国人讲究的始终是平衡之道,饮食也不例外,五谷杂粮的好处确实多,但却不适合某些人。首先是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就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这些人最适合吃小米粥、小米乳。也可将五谷杂粮进行加工,做成粗粮饮料,更方便吸收消化。
其次,贫血少钙的人也不适合吃。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抑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需要注意。例如,牛奶不能跟五谷杂粮一起吃,不然就吸收不了钙质。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不受植酸影响,可以放心吃,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红肉。加上他们为了健康一味地吃五谷杂粮,也不科学。有些人因为杂粮吃太多,贫血一直无法改善。
其余像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不耐受;五谷杂粮虽然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并肾病变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因此糖尿病人需要控制摄入量;吃多了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因此痛风病人对豆类的摄取分量要降到最低。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王丹丹据百度百科、搜狐网等资料整理
体重不轻,为什么还会贫血?
说到贫血,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小孩子才会有的症状。其实不然,贫血患者中成年女性也占据了很大部分,许多女性会纳闷:“自己的体重不轻,为什么还会贫血?”虽然贫血不是什么严重的病,但它对人气血的影响,困扰了许多女性。
贫血与体重无关
首先贫血与体重是没有关系的,体重超重只能说明,营养过剩导致大量脂肪堆积在身体中。但是脂肪并不等于血红蛋白,贫血是指没有足够的红血球携带足够的氧气,进入身体各处,可能会让你感到疲倦和虚弱。贫血一般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等。
一般检验报告中,贫血的定义是指血液中的红血球、血红素或平均血球容积降低至检验报告参考值以下。通常是以血红素的含量作为判断标准,成年男性若低于13g/dL、成年女性低于12g/dL就可称为贫血。如果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议血红素维持10g/dL以上;其他贫血患者若在7—8g/dL以下,医生会建议输血进行治疗。老人的贫血不能只从血红素的数值高低判断,还要看血液流失的速度,以及病患的身体状况来作判定。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性、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
慢性病引发贫血
人贫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失血,当失血量超过身体取代失去的红细胞的能力时,就可能会得贫血。例如,月经频繁的妇女、因溃疡或其他消化问题而内出血的人患贫血的风险较大,手术或创伤引起的外部失血也可能会导致贫血。
其次是红细胞产量低。即使血液没有流失,旧的红细胞也需要不断地被新的红细胞所取代。许多因素会导致你的身体产生的红细胞太少,或者红细胞缺乏足够的血红蛋白。在制造红血球的过程中除了铁以外,还需要叶酸与维生素B12来产生健康的红血球。缺少这两样关键营养素会导致红血球生成减少。
另外,慢性病引起的贫血是一种很常见的贫血,其发生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病人通常得到慢性疾病的1—2个月后,开始出现贫血。贫血的严重度与引起的疾病严重度密切相关。这些慢性疾病可分成以下几种:慢性发炎的相关疾病,如艾滋病、肺结核、克隆氏症等;自体免疫相关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等;慢性重大疾病,例如何杰金氏淋巴瘤、乳癌、肺癌等。
缺铁性贫血可预防
虽然导致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只有缺铁性贫血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多吃富含铁质、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性来源包含红肉、瘦肉、肝脏、猪血、鸭血;动物性食物所含的铁,称为血红素铁,含较多运铁蛋白。植物性来源包含五谷、豆类制品、红苋菜、蕃薯叶等深色蔬菜;植物性来源不但含铁量高,还含有可帮助制造红血球的叶酸,建议搭配瘦肉一起烹煮,增加铁质吸收。
维生素C能促进身体对植物性食物里的铁吸收。因此,吃素的人可以多吃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瓜子、黑芝麻、坚果、发菜、草莓等,或者进餐时配一杯橙汁,可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加倍。此外,牛奶或起司等食物里的钙与磷酸盐,会阻碍铁的吸收。如果想同时补充钙和铁两种主要营养素,最好错开时段,例如早餐或点心时间可多喝牛奶补充钙质,午、晚餐摄取高铁食物。
含铁元素的食物尽量避免与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共食。草酸与纤维素容易与铁产生反应,反而会降低铁的吸收率,但并不容易避免,常见富含草酸类的食物有坚果类、白玉米、部分水果(例如葡萄、莓果、柑橘类等)、深色蔬菜(例如菠菜、芹菜、芥菜、秋葵、青椒、茄子等),其中莓果、柑橘、坚果,由于其本身富含维生素C,能降低草酸的影响,因此在共食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王丹丹据百度百科、39健康网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