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9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专场新闻发布会,亮出了这份70年的“答卷”。

持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亿级(1949年13.89亿元)到千亿级(1996年1315.12亿元),再跃升至万亿级(2011年达10048.07亿元),2018年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20363.19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466倍、年均增长8.3%,1978年的284倍、年均增长11.1%,1996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1.7%。
2018年人均GDP达到65933元,分别是1949年(87元)的758倍、年均增长7.2%,1978年(287元)的230倍、年均增长10.5%,1996年(4574元)的14倍、年均增长11.3%。
直辖以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75亿元提高到2265亿元,实现了由“保运转”的“吃饭”财政向“保民生、促发展”为主的公共财政转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较直辖时扩大16倍、49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企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非公经济竞相发展(占GDP比重从直辖时的24.9%提高到61.5%、年均增长17%),市场主体累计超过250万户。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0.1:19.5:10.4,调整为1996年的21.9∶43.3∶34.8,再调整为2018年的6.8∶40.9∶52.3。直辖以来,围绕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重庆积极构建集群发展、多点支撑、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汽车、电子、装备、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快速崛起,目前全国工业41个大类中重庆有39个,全市工业规模总量超过2万亿元。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做优做强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能源、技术服务、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13.7亿元、1161.4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13.1%、13.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9%和18%。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9.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4%。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聚焦“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全力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全市旅游总收入持续保持30%以上增长。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强化改革推动。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先后抓住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计划单列市、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等机遇,积极承接中央改革试验试点。目前,重庆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框架基本建立,国资国企、简政放权、投融资、生态文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一批改革成果,党的十九大部署涉及重庆的158项改革举措全面启动,189项市级重点改革项目加快落地。
强化开放带动。重庆是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拓展通道,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4100班,境外集结分拨点覆盖11个国家30多个城市;“陆海新通道”形成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三种方式,其中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天天班”稳定双向对开、累计开行突破1200班,“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实现无缝衔接。着力提升开放平台,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经开区等19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发展态势良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项目182个、总金额达264.6亿美元,重庆自贸试验区形成19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2项。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保持100亿美元以上,2018年实现外贸进出口5222.6亿元,居全国第11位、中西部第2位;287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重庆;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成为国家级知名展会。
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支持“双一流”建设,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推进高新区、经开区改革发展,增强两江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着力构建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针对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让创新人才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张弛有道。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504家,科技型企业达1.1万家;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1%,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针对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商行“三社”融合发展试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统筹推进城市提升。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实施“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推动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努力实现城市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加强对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建立分片区指导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最高时3.7:1下降到2.5∶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直辖时的29.5%提高到6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8.6%。主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08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达到875万。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直辖初,重庆公路里程仅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公里,通道建设成为最大制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能源保障网络日渐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重庆已建设形成“一枢纽十干线”2371公里铁路网、“三环十二射多连线”3096公里高速公路网、“一干两支六脉”1400公里高等级航运网、156条国内和87条国际航线网、7条省际油气管道。成渝、渝万高铁建成投运,高铁总里程达到381公里。江北机场发展成为拥有3条跑道和超过50万平方米航站楼、30万平方米综合交通枢纽的枢纽型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突破4000万人次,全市“一大四小多通用”的航空格局加快形成。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果园枢纽港、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4个铁公水联运枢纽港基本建成,港口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是1996年的22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8万标箱。城市轨道交通投运里程313公里,建成“两环十射四横五纵”的快速路网,现代化大都市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强力推进,新增库容84亿立方米,是直辖前的3.3倍。能源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电力装机容量达2200万千瓦,在全国率先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建成全国首个百亿方产能页岩气田,页岩气产业发展持续领跑全国。成功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积极推进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重点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3%,其中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4万平方公里,岩溶石漠化、水土流失和消落区治理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探索“双总河长制”并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
截至2018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4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年度目标,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增至316天,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持续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
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截至2018年底,18个贫困区县已有14个摘帽,累计实现171.2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7%。
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统筹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城镇新增就业年均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控制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普惠率分别达到87%和80.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38个区县(含两江新区和万盛经开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
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办好民生实事,2018年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左右。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文化惠民,唱响重庆“行千里·致广大”文旅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统筹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