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高枕”真的可以无忧?

日期:09-05  来源:重庆青年报

“高枕无忧”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只要把枕头垫得高高的,就可以安心地睡大觉。在现实生活中虽有一些人在睡眠中习惯高枕而卧,但是从保健医学的角度看,这是—个不好的习惯,许多人的颈椎病与长期睡高枕的习惯密切相关。

睡高枕对脊椎有害

人的脊柱正常有四个弯曲,只有保持脊柱的正常曲线,才能使身体健美。人的颈椎正常前曲弧度大约为10—20厘米,直立时可自行调整,睡眠时只能依靠枕头来维持。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附近肌肉逐渐变小,韧带弹性逐渐变弱,软组织逐渐老化。颈椎两侧的软组织和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和牵拉状态。

而长期高枕而卧恰恰会加重这种紧张状态和牵拉状态,造成颈椎两侧肌肉和韧带张力的不平衡。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会导致颈椎解剖位置的变化,促使一侧颈椎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者压迫神经、颈段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这就是所谓的颈椎病,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据《齐鲁晚报》报道,过高的枕头无法维持颈椎前凸弧度,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而且会加重颈椎负担。如果我们在睡觉时使用过高的枕头,相当于整个睡眠过程中都被迫处于低头状态,长期下去会将颈椎生理曲度拉直,造成损害。特别对于长期伏案人群,白天埋头工作8小时,晚上还要低头睡觉8小时,就等于一天中有16小时都让颈椎处于非生理曲线状态,这就很容易引起颈椎病。

枕头应该用来枕“脖”

事实上,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枕头的高度具体尺寸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及颈部生理弧度而定,以不会使颈部扭曲为准。一般而言,对于习惯仰睡的人来说,枕头在压缩后应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对于习惯侧睡的人来说,枕头在压缩后应与自己一侧肩宽高度相等。

说是“枕头”,其实“枕颈”才是正确的,应该是枕在后脑勺和肩部中间的颈部,在熟睡时起支撑颈部的作用。在仰卧时,枕头最高点应在颈后正中间,以承托颈曲,维持颈部的生理曲度。而枕头的最低点为后脑勺;侧卧时,枕头则支撑颈侧。能够保持正面看脊柱是在一条直线上,从侧身看是正常的S型曲线即可。保健枕在“前高后低”造型上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曲线,在睡眠时,枕头与颈椎部位较好地贴合,对颈椎起到支撑作用,比较适合喜欢仰卧的人。

枕头的软硬也很重要。枕头太硬睡着不舒服,太软又会使头与枕头贴得太紧而影响头皮的血液循环,从而造成偏头痛,也会导致脱发。对有高血压或心肺疾患的病人,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枕头的高度。

无论仰睡还是侧睡,选择能保持颈部正常生理弧度的枕头最好。这样的枕头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改善人体微循环,增加肌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促进骨骼正常生长,防止颈椎病;调整胃肠功能等。

枕头要及时更换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枕头,如此品种繁多、五花八门的枕头该如何选?价格只能作为参考,关键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般来说,枕头不宜太软也不宜太硬,以荞麦皮和稻壳枕为佳,木棉枕、鸭绒枕次之。

长宽也是挑选枕头的重点,建议成年人的枕头长度在50—70厘米,宽度不应小于30厘米。枕芯不能选用大块的棉花或海绵,最好用较细的颗粒状物填装,可以很好地塑型。另外,枕芯还要有一定的吸水性能,这样可以吸收汗水,保持颈部的干燥。

如果身体有病时,可根据病情进行变换。患有慢性气管炎、肺心病、严重冠心病及心脏病的病人,应采用相应的枕头使病人取半卧位,以便减轻心脏的负担;对急性大出血或休克的病人,枕头宜低些,使病人采取平卧位,以保证大脑的血液供给;对高热病人可选用冰袋或冷水袋做枕头以保护大脑;对食管裂孔的患者应给予高枕卧位或脚低头高位,以避免胃酸逆流到食管。

枕头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半年到三年不等,用久了就会出现失去弹性、老化、螨虫等问题。其中,化纤枕最常见,但不太透气,尤其在使用数月后就容易被压实、变形,越睡越扁,失去弹性,因此需要及时更换。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王丹丹据人民网、39健康网等资料整理

耳朵其实很脆弱

耳鸣要重视

比起眼睛,耳朵的毛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耳朵是非常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伤”。据估计,我国至少有1亿耳鸣患者,并且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很多耳鸣患者自述,除了听到声音外,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现象,进而导致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下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耳鸣患者中2/3是中青年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在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内耳或头部所产生的声音感觉。说得直白些,就是明明没有声音,却听到了声音。用老百姓的俗话来说,耳鸣就是“耳朵叫”“耳朵响”。有人描述自己的耳鸣像火车轰轰响;有人感觉像知了叫,即蝉鸣;有人描述为坚硬的粉笔划在黑板上的那种尖刺的声音;还有人自我调侃说,白天跟别人说话听不清楚,晚上想安静休息了耳朵里却开起了“音乐会”。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耳鸣的经历,但多为一过性的耳鸣,吃一点药,调整一下饮食、情绪,耳鸣就消失了。可是,部分人出现了顽固性耳鸣,伴有头晕、耳聋,这就比较严重了,需要赶紧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但是,常有人将这种现象误认为上火,进而耽误了诊治。

随着生活、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从3%—4%上升到了10%—20%,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健康问题。有些人认为,耳鸣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现耳鸣。在耳鸣患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3左右,其余2/3都是中青年。

长期戴耳机容易耳鸣

耳鸣是影响我们生活质量和导致终身残疾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致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根据临床调查及实验研究发现,与耳部的急慢性炎症、遗传基因缺陷、听觉器官畸形、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副作用等,以及耳迷路水肿、耳部微血管病变和迷路窗膜破裂等有关。

除此之外,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熬夜或打游戏,严重缺乏睡眠;脾气急躁,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或是郁郁寡欢;平时就自觉有耳鸣,对工作生活没有大的影响,未及时看医生或采取相应治疗等,耳鸣症状便会加重。长期佩戴耳机、工作环境过于嘈杂、经常出入噪音巨大场所的人群等,都是耳鸣的高发人群。

更年期也常常会出现耳鸣。很多更年期妇女出现耳鸣,但听力检查正常。除耳鸣外,她们还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症状,如用手触摸耳廓或用手轻叩头皮时,也会出现耳鸣。目前认为,更年期妇女内分泌失调、雌激素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耳鸣的主要原因。

饮食上的问题也可能引起耳鸣。饮酒过量、吸烟过度,长期高胆固醇及高盐饮食,常饮用浓茶、含咖啡因的饮料等的人,耳鸣的概率大于正常饮食的人。

治耳鸣没有特效药

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耳源性疾病。人能够听到声音,是声波经过外耳、耳膜、中耳、内耳、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中枢,称为听觉通路。听觉通路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能够引起耳源性耳鸣。如外耳道堵塞;游泳呛水、擤鼻涕不当导致的中耳病变;梅尼埃病、药物中毒导致的内耳病变等都会引起耳源性耳鸣。

二是非耳源性疾病。耳鸣的患者在专科医生那里,会接受相关系统的检查。如果排除了耳源性疾病,医生就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排查,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肝病、肾病、甲亢等。

需要强调的是,耳鸣是医学界公认的顽疾,在治疗方面一定需要耐心。临床中,很多患者跟医生抱怨,都治疗一两周了耳朵还叫,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并没有一吃就灵的灵丹妙药。还有些患者追求立竿见影、快速根治的疗效,但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目前,在耳鸣的治疗方面,没有特效药物。大多数医生会选用维生素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即改善微循环、安神的药物。

耳鸣患者一定要学会放松,但放松绝不是放弃,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有助于耳鸣的康复。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耳鸣患者,他们费尽心思,花了很多人力财力,耳鸣治疗仍然不见效,不得不接受现实。当他们渐渐放松、放平心态后,耳鸣反而自然消失了。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王丹丹据《人民日报》、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