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璧山抢抓发展机遇,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轮驱动,正加快走进创新能力新提升、发展动力新转换、体制释放新活力、产业迈向新质量的新境界。
从“要规模”向“要效益”转变,从“要数据”向“要质量”转变,璧山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扎稳打,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产业生态的转变,保持工业经济的韧性。
“新高度”带来“新气度”
面对经济下行和产业转型的巨大挑战,璧山始终坚信,“国家战略,是我们的前进指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创新版图、经济结构正在重构重塑,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重庆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让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性时期,这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璧山承担着建设“全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先行区”的重要责任。随着成都“东进”与重庆“向西”、成渝相向发展格局的逐渐形成,璧山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璧山审视自己工业产业发展道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得以形成:以国家高新区为统揽,以“转型—升级—培育”为主线,着力构建“一轮明月+满天繁星”的发展格局,聚焦供给侧、智能化、高质量,努力打造全市高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让智能制造的大企业“顶天立地”,持续创新的小企业“铺天盖地”;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确定:把璧山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新格局”带来“新布局”
璧山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格局,锁定建成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大目标,确定“任务书”,制定“路线图”,围绕产业生态建设,打造了四大体系。
——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实力高新”。围绕重庆打造“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产业招商集聚为核心,智能装备产业,形成新能源汽车、旅居房车、机器人、智能家居、通用机械新体系;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穿戴设备、智能终端为主要内容,形成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新型药物、医疗器械、健身器材、健康食品快速发展,构建生命健康产业生态体系。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双创高新”。以建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引领,持续完善“1+N”科技产业化研究院体系,打造一批中试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闭合回路;以“智创科技镇、田园休闲谷”为总体定位,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建立对外开放体系,建设“开放高新”。持续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加快构建科研设备设施等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智能化示范园区、中意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区、中小企业家园等产业功能区,打造高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
“新能力”带来“新动力”
蓝图既定,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璧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眺望新的奋斗征程,璧山全区风雨兼程,一路爬坡过坎,高歌猛进。
——全区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8.4%,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仍是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从支柱行业来看,电子产业产值高速增长,同比增长21.7%,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33.1%。
—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在智能制造领域,初步形成了以金冠、蓝黛等公司为龙头的先进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核心产品包括特种车辆、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精密零部件、智能化工程机械、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等;在信息技术领域,引入了200多家笔电配套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将产业链延伸拓展到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等行业和领域,构建起了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如今,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已占到璧山生产总值总量的85%。
——对外开放持续发力。规划打造占地163亩的中小企业家园目前已完成控规调规等前期工作,正开展勘察设计招标和用地招拍挂;成功引进台资企业1家,洽谈台资企业8家。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据《重庆日报》等资料整理
铜梁兴建村:合作社建“脱贫车间”贫困户脱贫有保证

9月1日上午,在重庆铜梁区西河镇兴建村金蕙大米加工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烘干机、脱粒机正在紧张作业。车辆将机收的稻谷不断地运到车间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多名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忙着烘干、加工事宜。
“从昨天开始,合作社的840余亩优质稻开始机收,预计五天时间收完,收完一批我们就烘干一批,最后才加工成精品优质大米。”村支书、合作社负责人余永华说。
西河镇兴建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过去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2018年6月,镇村干部面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一命题,通过反复研讨,决定因地制宜,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社的方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
在镇里帮助下,兴建村组建起了重庆市铜梁区金蕙大米专业合作社,有573户农户加社,入股土地840多亩。根据合作社章程,社员入股土地可按照田每亩500元、土每亩300元的标准,享受每年保底分红,同时,还可获得务工收入和效益分红等收益。

在合作社办公室,可以看到合作社采购的剥壳机、色选机、真空包装机、电子定量称等清单,也看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六个注册商标。
在办公室,还有很多已经小批量加工成袋的分别为“粮风爆”“秋至尊”两个旅游产品的优质米。据介绍,大米品种为“野香优”和“晶两优1206”,颗粒均匀细长,色泽油润,米饭滋糯爽口,还有淡淡的香气,品质达到或超过国标二级米标准。
“合作社订购的加工设备马上就到位了,这条包括机收、烘干、脱粒、包装一条龙生产线的优质大米加工厂建成后,计划开发出五个中档以上的真空包装的系列优质大米产品,合作社今年的收入可达到160万元。”余永华说,近来,合作社利用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烘干稻谷200多吨,每吨180元的烘干费用,合作社开始有了真正的收入。
“合作社的经营项目除大米外,还将扩大到果蔬、水产、苗木、茶叶、油料、蜂蜜等产品。下一步,合作社将利用爱在龙乡镇电商平台把西河和周边的农产品销往外地,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同时合作社也通过扩大涉农业务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让入社农户有更好的效益。”余永华说。
“现在,我心里踏实了,加入合作社不仅有土地保底金和分红款,在合作社务工还有工资,摘掉贫困帽的日子不会很远了。”谈起脱贫的事,兴建村5社建卡贫困户张昌友高兴地说。
“现在,我们为兴建村新争取了一个扶贫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全村17户建卡贫困户除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红金外,每户每年还可享受1500元的项目资金作为股金的分红款,充分保障贫困群众利益。”西河镇镇长吴别表示,西河镇将继续聚焦扶贫产业发展,进一步建立完善村集体、合作社和村民及建卡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为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增收渠道,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据华龙网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