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骑坏 7 辆摩托,走遍 369 个村寨

日期:09-05  来源:重庆青年报

“摩托法官”白明德:多办实事,才对得住胸口的天平

骑坏7辆摩托车,行程近10万公里,跑遍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369个村寨,被老百姓称为大山里的“摩托法官”——他就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副庭长白明德。

1988年考入法院后,白明德主动申请到离县城150公里、条件最艰苦的酉酬法庭工作,31年来,他始终扎根深山,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摩托法官”“白公道”。曾荣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优秀法官、“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十佳法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并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一等功。

骑坏7辆摩托车

1988年,24岁的白明德成了一名法官,并主动申请到离酉阳县城150公里的酉酬法庭。在那之前,生于农家、六兄妹中排名第二的白明德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法官。“那时候对法律条文、法理、如何调解都不怎么了解,但是想象中法官应该不错,能做实事。”白明德从小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做农活要做个十项全能:养猪、抓蛇、收玉米等都不会落后。像农民一样,“在这片土地办点实事”是他从事公职的源动力。

家里长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人不希望后代能前进一步离开这片土地,可偏偏白明德又去了山高路远的酉酬镇。有几次白明德骑着摩托好不容易到了村民家里,才知道再翻一个山头就到了湖南。

酉酬镇位于渝、鄂、湘交界的地带,由散落在武陵山间的村落组成,山高路险,地形崎岖。2000年以前,辖区内绝大多数村庄未通公路,只有乡间小道,交通极为不便。最远的乡村离法庭有80多公里,有些当事人走上一天才能到法庭,既花钱又耽搁农活。

“之前有个老大爷半夜才走到审判站那,咨询完就走回去,那会天都黑了。我心里太不是滋味了。”再加之土家族、苗族聚居,风俗文化不同,与其他地区相比,当地有很多司法机制并不完善。

为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感受到法理的重要性,白明德主动出击,背着干粮,靠双腿往返于各村寨之间办案。2000年,白明德用攒下的2000元钱购置了一辆二手摩托车,至今骑坏了7辆。他向重庆青年报记者透露,自己的巡回法庭开始得比谁都早。

散居在大山中的村民们渐渐熟悉了他那辆摩托车轰轰的声音和那张风尘仆仆、黝黑的脸,“摩托法官”的称谓也由此得来。

2007年12月,白明德骑摩托带着廖光洁,到酉阳最边远的可大乡开庭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途中车胎突然爆裂,血水、泥水沾了一身。几个长期为赡养老人争吵不休的儿子们,看到两人的狼狈相羞愧不已,说:“白法官,我们什么都不说了,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用调解化解矛盾是他的绝招

“摩托法官”成名,还得益于其化解纠纷、案结事了的调解技巧和办案能力。

“1988年刚来的时候,人手不够,冉法官就带着我四处跑,去调解、去普法,还手把手地教我法律条文。”白明德跟着当时已经70岁的冉法官在调解、判罚中积累了无数经验。

曾经在酉酬法庭给白明德当了四年书记员的政法大学科班毕业生廖光洁透露,他与白庭长到农家调解案件,才知道“证据”不叫“证据”,要说“把凭”,老百姓才听得懂;才知道不要张口闭口讲“法律”,必须心平气和讲“情理”。

“乡间的纠纷都很琐碎,要针对人的性情、家庭条件等等各方原因有针对性地处理,他服谁我们就叫上谁。”逐渐“上手”后,白明德开始独当一面,那年,他28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民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可是“判案不像感冒,一针两针就能好”,白明德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前的矛盾,更多的是之后法律适用的不同情况。利用调解化解矛盾依然是他的绝招。

酉酬法庭审理过这样的一个案件。一家的牛被河水冲到下游,被另一户所捡,拒不归还。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漂流物当然是归失主所有了,可是当地有个说法,叫“上流下截一个半截”,也就是说,上流的牲畜或者船只如果被大水冲到下游,这些东西应当由失主和拾得者一人分得一半。曾经的惯例在当地已深入人心,本案如果“依法”判决,显然不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司法预期。

在白明德看来,法官要想把案子断得公道明白,就一定要在庭下把工作做到最细致。于是,白德明找当地村组干部和当事人的亲戚反复解释和做工作,最终失主才得以带牛回家。

“老百姓法律意识不强的地方,你和他说法律怎么样规定的,他是不容易接受的,你的调解工作必须要从和他讲人情说起,然后才能再讲法理。”

依靠这样情理先行、判罚为底的策略,白明德在乡间名声渐起。近两年来,他主审各类民事案件650余件,调解撤诉率高达95.53%,没有一件超审限,没有一个当事人上访缠诉。

决不牟私利,被称作“白公道”

让百姓佩服的不仅仅是白明德高超巧妙的办案技巧,还有他身处一线,却从不以此牟利的正直,因此人送外号“白公道”。

熟悉白明德的人都知道,他这人爱吃、会吃,尤其爱吃猪头肉。

因为长期的奔波,白明德现在糖尿病、关节炎都比较严重,不敢再多吃肉。可据同为法官的丁懿所说,白庭长最爱吃猪脑壳了,“卤猪脑壳一次能吃半个,第一次看到我也吓了一跳”。

可就是这么一个好吃的人,也有不吃的时候。

有时在村里审判调解完,正好遇上饭点,难免会遇到当事人请吃的时候,每每这时,他总是急急摆手:“算啦算啦,我不吃味精,外头的饭我吃不惯。不然上我家去吃嘛。”私底下却对我们说:“老百姓一年到头在地里做活路,挣不下啥子钱。卖几斤苞谷来给你买烟,请你吃饭,你忍心不嘛?”

调任龙潭镇之前,酉阳法院第二法庭廉政记录本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位法官坚守底线的作风:“李某将两条龙凤呈祥香烟送至白明德家里,现已退回;张某送宏声烟一条,给白明德小孩30元零花钱、茶叶一包,已退回……”

白明德从事法律工作31年,没有一个人当事人举报或反映他有不廉洁的问题。“法官么,就应该活在放大镜下。”有时,白明德自己的亲戚涉及官司,想让他帮帮忙,白明德的父母便会主动出面,帮他拒绝。

“我家人现在对法律还是比较上心,都知道法律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容侵犯。”白明德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自己的家人都理解自己的工作,绝不会借此牟利。

要对得住胸口的天平

随着法治的普及,乡镇法庭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以前一年可能只判得了70件案子,现在一周平均5件,一年能有两三百件。”对这种强度的工作,白明德逐渐有点力不从心。

如今,白明德已经没骑摩托了。“身体不太好,法院配了车,视力不行也不敢开。”

随着数字化法庭的建设,法院三级联网审判管理系统也走进了昔日破落的小镇法庭。在刚启用时,还不会玩微信的白明德虚心向年轻人学习怎么打字,拒绝了别人代劳的好意,用“一指禅”,一个字一个字地将裁判文书打进系统。“我得对当事人负责。”

慢慢地,曾经“落伍”的老德也能熟练地操作法院审判管理系统,运用电脑书写、录入裁判文书。

白明德说,就算以后退休了,自己还能适应新时代,想继续参与民间多功能调解机制,继续和百姓打交道,“虽然没多大能量,但至少不浪费”。

酉阳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白明德主审的各类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85%,没有一件超审限,没有一个当事人上访缠诉。白明德也荣获了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优秀法官、“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十佳法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一等功。

对于自己这份工作,白明德觉得也很平常:我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就要为乡亲们多办实事,要对得住胸口的天平,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