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 杜富国:赤胆忠心铸就铁血担当

日期:08-15  来源:重庆青年报

7月31日,第92个建军节来临前夕,杜富国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同他合影留念。

从小生活在遵义赤水河畔的红土地、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杜富国,不惧生死、勇闯雷区,用汗水和血水为老百姓换来了一片安全的土地,他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突出代表,充分诠释了“生命担当使命”的铁血忠诚。

红色土地铸就赤子之心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是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他就经常听前辈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当年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战士。

耳濡目染的红军故事,杜富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75年前,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家庭是一个人选择的坐标点。

杜富国父亲杜俊,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在改革开放后,靠辛勤劳动率先富起来的一批农民之列。就是这么一位普通的农夫,却是一位胸怀家国、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富国、富佳、富民、富强,从杜富国兄妹四人的名字里,不难看出杜爸爸心念国运的朴素情怀。

杜俊是一名老党员,曾经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参军。当大儿子说自己要去当兵时,他鼎力支持。杜妈妈李合兰不舍得儿子,他安慰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富国想去保家卫国,我们怎么能拖他后腿。”而后,他又把最年幼的儿子富强,送到西藏戍边。

偶然得知杜富国战友因扫雷身亡的新闻,杜俊第一次知道儿子从事的扫雷工作有多么危险,一晚上没睡好。经过一次长谈,杜俊告诉儿子,你已经长大了,自己想干的事就放心去干。唯独嘱托儿子“不要做坏事,注意安全”。

全家人都有一个军旅梦

杜富国四兄妹小的时候,家里经济并不充裕,父亲常年在外打拼,家里就由母亲一手操持。“那个时候当然辛苦,出门做农活的时候,富国就带着兄妹们。”让李合兰惊讶的是,四兄妹“从来都没吵过架、红过脸”,总是一个学着一个,不争不抢。

在湄潭,孩子们的理想总是和榜样有关。

杜富国的外公是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军功章能挂满一墙,“全拿去给小孩子们玩了,一个没留”。虽一生戎马,外公到老也没去求过什么荣誉,只留下一肚子惊险刺激的故事,吸引着年幼的孩童。

对军人的崇拜早埋在李合兰的心里。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上学后,每年清明,学校总会组织学生们为烈士扫墓。

阴雨天,排成两队,吵闹的声音不再,把自己叠的白花庄重地放到烈士们的墓前,献上自己最诚挚的鞠躬——这是李合兰的记忆,也是杜富国的童年。

“我们那里当兵的特别多,父母都觉得能在军队磨练过,那就什么苦都吃得。”

18岁那年,杜富国已经做了两年的修理工,跑过西藏,去过东北,谁遇见他都赞不绝口:“能干,愿意干,又不怕累,到哪里都是抢着要。”可一听说家乡在征兵,杜富国立刻报了名。

李合兰知道,儿子前两年没去当兵,是因为想帮家里。那年父亲杜俊刚开了一个采石场,急需人手,会修理的杜富国二话没说回来帮忙。曾经为了第二天不误工,从早上8点一直修到第二天早上8点,修好了一辆装载车。“我早上去给他送饭,发现他大冬天的就在车里睡着了:”妈妈心疼儿子,想让他回去睡,杜富国却累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小弟富强只记得大哥回家后满身油污,疲惫不堪。

家里的采石场渐渐走上正轨,杜富国的从军梦也不想再等。

父母只告诫他“一定要作正确的选择,你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而杜富国在选择自己的使命时,从未犹豫过:去当兵、去扫雷、为战友挺身。这个榜样,他问心无愧。

三弟富民三次参与征兵,却都因为小病失之交臂,最后选择从医;小弟富强成年后立刻报名参军,“想天天穿哥哥那种军装”,如今,他在西藏边防护卫疆土;妹妹富佳也想圆一个军旅梦,可惜没有赶上征女兵,春节休假的大哥,便给她带回了一套非军用女兵常服,虽然没有机会穿出门,但她依然很宝贝这套衣服,隔三差五就会拿出来整理一番。

抽组405人扫雷,请愿书超1400份

入伍后,杜富国来到云南某边防团,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中越边境,由于历史原因,遗留炸弹杀伤力大,密集度高。生活在这里,小心并不是解药。有一个村子,87个人只有78条腿。这样的故事,杜富国和战友们常常听到。

2015年,中越边境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扫雷大队组建,计划抽组405人,收到的请战书就有1400多份。

其中有一份请愿书这样写道:“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这封请愿书让扫雷大队队长陈安游记住了杜富国。

来到雷场,杜富国才知道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我之前是一名边防战士,对工兵一无所知,一头雾水。第一次摸底考试,只考了32分,满分是100分。而扫雷没有及格分,只有零分跟满分。”经过加班加点的苦学,和战友互相督促,每天长达七个小时的苦练,没出半年,他便练就了“听声辨雷”的绝活,很快担任了组长。

在雷场,杜富国敬佩的人很多。

“我们队长四五十岁,每到雷场,他会第一个站出来背着炸药,第一个进入雷场。我们还会追赶他,开玩笑:‘队长,我们来追你了。’队长还说:‘快点,快点!加油!’还有我们教导员,他腿受了伤,但是他还经常背一件炸药进去。战友们看着两个大哥都这么拼命,都决心一定要把边境的雷场终结掉。”

2018年10月11日,大雾。

这天,杜富国和战友像往常一样出发去雷场。搜排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让战友艾岩退后,自己独自上前查明情况。雷声突爆,他瞬间倒向战友一侧,遮挡住爆炸的冲击波和弹片。战友得救,他却失去双眼和双手。

11月16日,在杜富国负伤36天后,战友们擦干泪,手挽着手,并排阔步走过这片浸染着兄弟鲜血的土地——中越边境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他们扫清了坝子雷场30年前的战争遗留下的创伤和阴影,将一片安全的土地还给了麻栗坡县猛硐乡村民盘金良和李运忠。

当政府将土地交给李运忠的那一天,持拐的他在这片地里种下了一棵寄托着希望的茶树。

想做播音员向更多人讲述扫雷故事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让人欣慰,更让家人担心。

“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的儿子是为了国家受伤,也算值得,我没后悔过送他进部队”。

手榴弹、地雷等爆炸物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效应和爆炸带来的土壤、石块、受害者衣物等混合破片杀伤效应,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创伤的“创伤弹道”,造成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杜富国遇到这么强烈的爆炸冲击,现场甚至根本无法找到他被炸掉的双手。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

几位心理医师商量出多个干预方案,在旁等候,病房里挤满了人,却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面对失去双眼双手的命运锤炼,杜富国沉默几秒:“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锻炼臂力,训练抓握,完全靠小臂的触觉反复探摸……27岁的杜富国正在经历着自己的“从头来过”。双眼蒙着纱布,脸上却无一丝阴霾。

“如果可能,我想做播音员,把我们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这是杜富国27岁时的生日夙愿,距离他受伤仅64天。

1984年在战斗中以身滚雷为部队开辟前进通道的扫雷老兵安忠文,专程前去看望杜富国,将其当年讴歌扫雷勇士的文章《自豪吧,士兵》读给杜富国听。

“我也想读一读这篇文章。”为圆杜富国一个主播梦,妻子王静领读一句,杜富国复诵一句。“我是军人。我是一支绿色的短笛。用生命吹奏血与火的颂歌,是我崇高的使命……”不甚标准的普通话,暗哑的嗓音,都抵不住这位英雄的认真。还处在康复期的他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希望自己能早点康复,为人民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他还希望战友们都能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但“在训练中也要注意安全”。

使命仍将继续,英雄永不独行。杜富国在危险前的抉择,既是一名普通扫雷士兵的责任担当,更是新时代军人在和平年代忠于党国、负重前行的缩影。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