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把集装箱吊装练成绝活 ——第 23 届“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胡万琪

日期:08-08  来源:重庆青年报

第23届“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之一的胡万琪,是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桥吊司机,他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刻苦钻研、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逐渐成长为重庆青年一代中的学习榜样,也因此获得了全市青年的最高荣誉。

埋头学习桥吊技术成为骨干

1986年出生的胡万琪,从小就对机械十分热爱。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开吊车他就很羡慕,当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耍嬉戏时,他总是默默地在角落里摆弄着早就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的玩具。2003年他参军入伍,凭着对机器操作的热爱,2006年从部队复员的他,毅然选择了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成了公司的一名普通桥吊司机,开始追求儿时的梦想。

桥吊司机这个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其技术含量高,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保证国家财产和个人人身的绝对安全。为了更好地完成集装箱的精准对接,要将集装箱与货运车辆定位的位置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否则集装箱难以成功装车。为此,胡万琪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与感激之心,勤学苦练操作技术。他不分昼夜地从书本上学理论知识,向技艺高超的前辈们学操作技能。上班奋战在驾驶室,下班一头扎进书本里充电,在别人休息玩手机的时候他依旧在练习技术。为了更好地掌握集装箱吊装的一次性对准,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无作业任务的时间到桥吊操作室去反复摸索其中的要领。

长时间的摸索和锻炼,让胡万琪从一个对桥吊不甚了解的新手,变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老司机”。一般作业司机每小时的单机作业量在15个自然箱,而他每小时的单机作业量能达到25个以上自然箱,在同行中长期名列前茅,成了港务集团桥吊司机的翘楚。

高空作业一坐8个多小时习以为常

除了作业的难度以外,胡万琪的工作环境也“与众不同”。身处24米高的驾驶室中,只有大概两平方米的空间,因为驾驶室是铁做的,所以夏天特别热,冬天又特别冷。但在这种工作环境下,胡万琪凭借过硬的本领,依旧熟练地启动桥吊吊具,透过脚下透明的地板和环绕四周的玻璃窗,对准停放在地面的集装箱四个边角,精准操作实现集装箱的安全起吊和“着落”。

此外,在20多米的高空上面坐着操作,他还要始终保持身体向前倾斜60度的姿势,在视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移动的过程中还会因猎猎的江风而晃动,即便如此,他也仅凭肉眼和手工操作,把吊具四个旋锁精准地插入拳头大小的集装箱锁孔。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胡万琪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玩手机刷朋友圈、看风景,而且一忙碌起来,他一坐就要8到10多个小时。这些常人担心和不习惯的种种,在他眼里都变得习以为常。

用行动鼓励更多青年加入技术创新

2014年年初,胡万琪被公司委以培训桥吊司机的重任,不到半年时间,桥吊组80%的司机掌握了最新的场桥远程操控系统。随着公司场桥作业的半自动化远程操控逐步实现,胡万琪所在的桥吊组迅速成为公司一支主要生力军,担任了公司集装箱装、卸船等码头生产的核心工种,处理了多起“急难险新重”生产任务。从开港至2018年年底,班组共完成108万标箱。

2018年,还成立了“胡万琪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目前还在筹备中,他希望通过这个工作室,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一起参与创新技术改革这个项目中,为公司以后的发展做出努力,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发挥创新精神,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国家和公司发展攻坚克难。

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任劳任怨的付出,让胡万琪先后荣获2015年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优秀员工”、2015年重庆两江新区“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2015年职工技能大赛场桥组第一名、集团公司“十二五突出贡献员工”、2016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果园港码头时曾说:“这里大有希望!”这让胡万琪很是激动,也让他更加认可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甘于奉献、扎实肯干的他,更让我们看到,希望,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