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天气炎热,温度频频上升,大部分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空调,特别是上班族。由于工作的缘故,一整天都得待在办公室,几乎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空调的确能带来凉爽,缓解燥热,但它也对身体健康有所影响,长期吹空调会患上“空调病”。
“空调病”使皮肤干燥
常听经常坐在空调屋里的人说“我觉得头痛,两眼昏花,还爱忘事”之类的话,那他可能就患上了“空调病”。“空调病”除了致人感冒,对大脑伤害也相当严重,最常见的是头痛。夏日,人们在户外工作后,急急钻入空调房,皮肤感受温度由热入冷,尤其当室内外温差超过5℃以上时,血管热胀冷缩,从扩张状态急速收缩,因而出现头痛症状。
当人们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室后,呼吸道也容易受刺激,而且出汗时毛孔、毛细血管突然遇冷会急剧收缩,很容易感冒、中暑。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毛孔处于收缩状态,突然来到闷热的房间或户外,毛孔不能及时打开,身体调节中枢如果失当,会出现中暑或喉咙痛、鼻塞等风热型感冒症状。
待在空调房过久,皮肤可能会干燥发痒。特别是患有慢性皮肤疾病的人群,对温度变化相对敏感。拿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异位性皮肤炎来说,汗水刺激明显时,皮肤发痒难耐;如果处在空调房久了,皮肤也会因过于干燥而出现痒症。
空调房的干燥问题也波及眼睛。长期戴隐形眼镜、患慢性结膜炎或干眼症的人,眼睛容易干涩,复发概率也高。如果冷气口滤网没及时清理,情况更糟。在密闭办公大楼里,空调系统不断循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持续累积在空气中,眼睛在缺氧情况下又久盯电脑屏幕,容易发红痒痛。
空调房里容易滋生大量细菌
空调房与室外会产生巨大温差,人体无法快速适应室内外的温度变化。人体的神经系统难以适应,会造成人体的生物节律及神经功能紊乱。“冷”感觉还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减弱,从而出现诸多相应症状;能使一些人的体表血管急剧收缩、血液流动不畅,使关节受冷导致关节痛。

长时间开空调会使空气变得干燥。皮肤直接暴露在干燥的环境中,会散失大量的水分,从而导致皮肤出现干燥发痒、眼睛干涩的情况。由于空调的存在,房间内湿度太低,这就会对人体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
长期开空调使“阳离子”越来越多。空气中的“阴离子“被称为空气的“维生素”,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大脑疲劳,使人精神振奋。而空调引起大脑神经失衡,空调过多地吸附了”阴离子“,让屋子里的”阳离子“越来越多。
空调房里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风量小、阳光照射不足,以及长期不开窗,致病微生物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据有关专家统计,在有空调的密闭室内,5至6小时后,室内氧气下降13.2%,大肠杆菌升高1.2%,红霉色菌升高1.11%,白喉菌升高0.5%,其他呼吸道有害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空调机的风管、吹风机也适合病菌和病毒生存繁殖,病菌和病毒被空调吹送出来,易于引发较大规模的感染。
患上“空调病“要多喝白开水
开空调要掌握好“度”,空调温度不宜太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25℃左右为宜,室内比室外低3℃—5℃为佳,否则过冷过热都容易导致发病。此外,要避免空调的冷风直接对着身体吹。建议每隔3—4小时关闭空调,打开门窗,让室内空气彻底流通。在装有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房间内,更应打开窗户或加装排风扇。另外,需注意在空调密闭的环境中严禁抽烟。
需要定期清洗空调。空调长时间不清洗,会有很多灰尘、细菌、病毒,定期清洗空调可以保证室内卫生,防止微生物的滋生。空调都会有过滤网,就是为了阻隔灰尘和细菌等,一般建议一个月清洗一次。
长期在空调室内者,应该到户外活动,多喝开水,加速体内新陈代谢。从空调环境中外出,应当先在有阴凉的地方活动片刻,在身体适应后再到太阳光下活动。在空调环境内待上1—3个小时后就继续简短的休息,到非空调区域进行休息,能保证人体机能更好地得到新鲜的空气。
如果不小心患上“空调病”,可以大量饮用温热的开水;服用藿香正气液缓解胃肠道不舒服。若出现关节僵硬、疼痛的症状,可局部热敷;可以喝绿豆汤等清凉食品进行食疗。可用金银花、菊花、生地等煮水当茶饮用,清热解毒。还可以将生姜煎煮熬汤饮用,它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作用,能够将人体汗液排出体外,促进毒素的释放。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实习生王丹丹根据百度、公众号、科普中国网等资料整理
心慌胸闷要注意
或是心脏病前兆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发出的每一丝信号都很重要。许多老年人体检出心律不齐,大家会觉得这是正常现象。不过也有年轻人会疑惑,明明自己很健康,完全没有不良反应,为什么会毫无征兆地患上心律不齐呢?
心律不齐可能是心脏病的前兆
首先,心率和心律虽然读音一样,但意义却大大不同。心率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人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而心律是指心跳的节奏,除了次数还包括每次搏动的间隔、频率。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会引起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很多心律不齐都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有症状,一般是心悸、心跳缓慢、不规则心跳、心跳之间心脏暂停。轻微的心律不齐仍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严重的心律不齐通常是由疾病引起的。诱发心律不齐的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此时的症状常见的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四肢发冷、抽搐、昏迷等。
常见的心律不齐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室上心跳过速,这三种一般是正常生理现象。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跳每分钟60次以下,但是跳动规律、慢而有力,一般常见于运动员及坚持锻炼的人身上;心房颤动往往代表有心脏病潜伏的可能性,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栓塞和脑中风等;心室心律过速心室扑动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最严重的是三度传导阻滞,容易导致猝死。
心脏跳动仰赖钙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彼得杰指出,人类心脏跳动必须仰赖钙质。每次心跳前,钙离子会涌入心肌细胞中,接着一种特殊蛋白质会在细胞中形成一条通道,让这些钙离子从细胞中释出,导致心脏收缩。一旦形成这种特殊蛋白质的基因发生突变,就会造成心律不齐,让原本健康的人突然因心脏病发而死亡。
当人的身体控制心脏搏动的电信号出现延迟情况时,就很容易诱发心律不齐。如果自己出现这些情况,也有可能是产生心脏电信号的神经细胞失常了,还有可能是心脏电信号不能在心脏当中正常传递了。
造成心律不齐的原因还有工作压力太大、抽烟酗酒、大量运动、吸食毒品或者咖啡因这些引起兴奋的东西等。情绪容易激动,特别是脾气非常暴躁的人,同样容易引起心律不齐。最新临床调查数据显示,生闷气造成的心律不齐患者的心电图,要比一般心律不齐来得更加混乱,病情也非常不稳定,甚至会致命。
脾胃会影响心脏
为了避免心律不齐,最重要的就是提前预防。熬夜、过度劳累、烟酒、浓茶、咖啡、情绪失控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平时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戒酒,少饮用刺激性的饮品食品,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的稳定,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当出现症状时,不要讳疾忌医;确诊却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时,更不要不以为然,一定要及时、积极地治疗,按时按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加减药量,以免发生危险。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时也会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在服药过程中更应提高警惕,做好心脏的监测工作,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在中医的理解中,治疗心律不齐一定要从治疗脾胃开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粱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实习生王丹丹根据百度、39健康网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