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酸奶”往往是健康的代名词,改善消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优点几乎都能与酸奶挂钩,甚至在20世纪就已经有人认为“喝酸奶可以长寿”,真相究竟是否如此?
酸奶已有4500多年历史
有证据显示,酸奶作为食品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期的酸奶可能是游牧民族装在羊皮袋里的奶,受到依附在袋的细菌感染自然发酵而成的奶酪。公元前2000多年前,在希腊东北部和保加利亚地区生息的古代色雷斯人已掌握了酸奶的制作技术。他们最初使用的也是羊奶。后来,酸奶技术被古希腊人传到了欧洲的其他地方,直到20世纪,酸奶才逐渐成为南亚、中亚、西亚、欧洲东南部和中欧地区的食物材料。
酸奶发酵主要是靠乳酸菌吸收牛奶的营养成分,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生长、繁殖,分解牛奶中的物质。把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把乳糖变成乳酸,使牛奶中的pH值降低。达到一定酸度之后,牛奶中的酪蛋白就会发生絮凝,并将牛奶中的水包围起来,形成稳定的结构。整个过程下来,牛奶就变成了酸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温度的把控,一般制作酸奶时的温度应该在40℃左右。
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酸奶可分为四类:酸乳、发酵乳、风味酸乳、风味发酵乳。酸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发酵制成的产品。发酵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没有菌的限定。风味酸乳和风味发酵乳就是在酸乳和发酵乳的基础上添加了各种食品添加剂,如果蔬和谷物类食物。
长期喝酸奶能降低胆固醇
190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获得者梅契尼科夫,被尊称为“人类免疫学之父”,1899年9月,他在法国报纸《lematin》上声称保加利亚人是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该国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位百岁老人,长寿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他们长寿的秘诀是因为一种叫作“酸奶”的饮料,长期喝它至少能活到150岁。此言论一出,短短五年内世界酸奶的产量从零跃升至年产1180万加仑的水平。

而到1916年,年仅71岁的梅契尼科夫去世,与他所说的喝酸奶能达到的长寿年龄相差甚远。1917年,科学家重新做了调查,发现保加利亚人根本不长寿,保加利亚也没有长寿村,数据之所以高,是因为这个国家里很多人的姓名是重复的。梅契尼科夫把这些重名的人的寿命叠加了起来,通过这种方法捏造出了高寿命的假数据。而他编造这一切谎言的缘由,就是为了增加酸奶和乳酸菌片的销量,以便自己从中牟利。
即使这一案例不能证实“喝酸奶能长寿”,但多喝酸奶确实也是有好处的,这些好处或许间接有利于长寿。首先,酸奶比牛奶更易吸收,其中含有生长活性因子,能增强肌体免疫机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有实验证明,甚至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每餐饮用约240克酸奶,一周后可见胆固醇降低,有利于高血压患者;再次,常饮用酸奶能促进肠道运动,缩短食物口—肛转运时间,软化酵解结肠内容物,可以预防便秘。
大量酸奶导致肥胖
长期喝酸奶的好处多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酸奶。酸奶本质上是奶制品,因此对奶制品过敏的人不能喝酸奶。并且酸奶富含热量,100克的酸奶含有72千卡的热量,喝多了容易使人发胖,肥胖人群就不适合多喝酸奶。不过每天控制在120克左右影响不大,而且有助于肠胃消化。也有研究表明,酸奶中的酸性物质对牙齿不利,如果喝完酸奶不刷牙,牙齿很有可能会被腐蚀掉。
除此之外,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宜喝酸奶,虽然酸奶经过乳酸菌的发酵,但其中的乳糖成分还会残留50%左右,本来对奶制品消化吸收良好的人,肠道损伤后,体内会失去绝大部分乳糖酶,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加重腹泻。正常人也不要空腹喝酸奶,人在空腹时胃内酸度较强,所以空腹喝酸奶根本达不到保健作用,建议喝酸奶最好时间在饭后1—2小时。
酸奶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蔗糖作为发酵促进剂,有时还会用各种糖浆调味,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酸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择原味酸奶、木糖醇酸奶或者无蔗糖酸奶是最安全的,因为这类酸奶的乳脂肪中含有一种特殊脂肪酸,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预防糖尿病,而且还有利于减少人体内的脂肪含量。
在酸奶的选择上,一定要看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蛋白质含量≥2.3%的产品,喝起来口感黏稠,或者像果冻一样,才是“真酸奶”;有些产品蛋白质含量≥1.0%,是能喝的,一看就很稀,那它们肯定不是酸奶,而是刚才我们说的“乳饮料”。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看出酸奶中所添加的糖分,一般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12%,含量过高说明糖分较多。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实习生王丹丹据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号等资料整理
肝炎以预防为主
三个重要手段须牢记
从2011年开始,每年7月28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肝炎日,2019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为消除肝炎投资”,主办国是巴基斯坦。在平常生活中,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预防肝炎。
肝炎离人们并不远
肝炎是导致肝癌和肝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肝炎的原因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会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等。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影响到全球3.25亿人,我国占1.2亿,每年造成140万人死亡。这是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致命传染病,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人数比艾滋病毒高9倍。世界每3个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就有1个在中国;我国江苏省大约每15个人中就有1个肝炎患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研究,喝醉一次,就相当于得一次轻度肝炎。
据调查,每年有10%-20%酒精性肝炎患者进展成为肝硬化,而最终将有70%的酒精性肝炎患者进展成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由营养过盛所致,常伴随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并发症。若不注意干预,从肝炎到肝硬化只需要短短15—20年的时间,而该病的患病人群也正逐渐趋于年轻化。
肝炎可防可治
肝炎可防可治,丙肝还可以治愈。在各种肝炎疾病中,乙肝和丙肝病毒特别令人关注,因为大量感染这两种病毒的人在疾病初期可能毫无症状,只在转为慢性病时才意识到受到感染。有的人在受感染几十年后才意识到患病。这两种病毒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近80%的肝癌病例由这两种病毒引致。
人们通过接触受感染的体液或受污染的食品和水而感染肝炎病毒。各种肝炎的感染途径不一,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通过输注经感染者的血液传播,例如通过不安全注射、未经筛检的输血,或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只有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才会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与恶劣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密切相关,通常经由受污染的水或食品传播。
另外,脂肪肝是引起肝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明显增多的肝脏病,常与肥胖症、糖尿病共存。要远离脂肪肝,应从调节饮食入手。控制脂肪饮食当然是必需的。预防脂肪肝还要提倡运动,运动可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虽然病毒种类不同,但都足以对人构成严重危害,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
乙肝患者占肝炎患者的多数
人们作为预防和治疗肝炎的主体,也应该为消除肝炎投资。肝炎患者经过科学的治疗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肝炎中发病人群占多数的乙肝,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虽然是一种传染病,但完全可以预防,即使是亲密生活的伴侣也不会受到感染。这主要从三要素入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换言之就是治疗肝炎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乙肝病毒基因的水平,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血清乙肝病毒基因水平,使患者不再具有传染性。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只要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就能预防乙肝。患者体液和血液中存在乙肝病毒,当健康人皮肤黏膜受损时接触到患者的体液或血液就可能被传染。因此在与乙肝携带者共同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器、针头(包括针灸针)等可能破坏皮肤黏膜的物品。
另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实际上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途径。新生婴儿需要接种三次乙肝疫苗,分别是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1月龄和6月龄。在通常情况下,三针疫苗全部打完后90%以上的人能产生足够的效果。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实习生王丹丹据百度百科、搜狐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