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共护一江碧水 营造水清岸绿风景线 巴南巾帼清漂队志愿治理家乡河

日期:07-11  来源:重庆青年报

每年从5月开始,全长6300公里、横贯中国东西的长江开始进入汛期。随着水量的加大,长江干流、次级河流以及消落带上的漂浮物、垃圾数量也会大大增多。

为保证长江航道畅通和江面清洁,往往需要专业的清漂队伍定期对江面漂浮物进行清除。而在重庆巴南区,一队自发组织的12人女子清漂队就用自己的热情和经验,长期守护着身边的家乡河——花溪河。

“感觉要做点什么”

对于新玉村的村民来说,花溪河支流玉龙桥河道曾是他们童年时必备的玩伴,而前几年的花溪河由于上流工厂违规排污和三峡水库蓄水导致水流减缓变得不再清澈。“当时有人说这是‘臭水河’,又黑垃圾又多,各式各样的。”当地村民盛显菊说。

据了解,流经新玉村的玉龙桥河道属于花溪河支流,全长17公里左右,曾是村里人的“母亲河”。近年来由于垃圾倾倒,河水逐渐变脏、变臭,污染严重,被称为“臭水河”,甚至“钓的鱼都不敢吃”。

自发地维护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成了大家的共识。2017年3月身为巴南区新玉村妇联主席和党委书记的彭泽秀有了新的想法——组织人员自行清污。

“我们这支志愿者队伍是2017年3月组建起来的,12人全部都是女性,已经做这个(清漂)工作很久了。”清漂队队长彭泽秀告诉记者,2017年,全区发布了“清水1号”专项整治行动,作为新玉村妇联主席,她想把全村赋闲在家的妇女动员起来,参与到志愿清漂的队伍中。

有了彭泽秀这位妇联主席的“身先士卒”,村里不少妇女都积极报名参与进来。“就是想让这条河在我们手上变回原来的样子,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像我们当年一样在这里钓鱼、玩水。”今年62岁的盛显菊说。

人工清漂是库区生态最大维护者

“当时没有经验,就是想去做这件事。真是辛苦惨了,那河上垃圾堆了有几尺厚啊。”彭泽秀想起第一次带领大家清漂的场景仍不禁感叹,河里不仅有塑料袋、生活垃圾,甚至有从上游漂来的木柜,“工作量相当大,回去腰都直不起来。”

当记者想问问详细情况时,彭泽秀俨然一个高深莫测的侠客,讲述起清漂队第一次实战的经历——我们当时划了小船去的,工具又只有边上现成的竹子和家里拿的耙子。怎么握耙抓、持兜捞都不是很懂,不晓得平衡用力和控制节奏,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第二天连床都起不了,还莫说继续工作。

涨过水的河道危险也多,虽然来的多是熟悉水性的村民和村干部,仍然要互相照应。“天热的时候,一些漂浮物开始腐烂,发出阵阵恶臭,忙起来又饥又渴,停下劳动便想作呕,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呀。”彭泽秀说。

据了解,清漂队收集了的垃圾还要运到垃圾处理厂,一天下来的劳动强度“比做农活还累”。

状况有好转,但压力仍然大

今年5月,长江进入汛期,加之连日多雨,长江两岸及其支流水量都有上升。趁着这两日雨势暂弱,“巾帼清漂队”出动了。

“我们上午已经有五个人在沿着支流清理了。”因为汛期河岸淤泥较多,十分危险,见这两日天气放晴,水位有所下降,彭泽秀便又带领清漂队在界石镇花溪河支流进行清理。从水流的声音可以听出来,哪怕水位有所下降,湍急的河流仍需要警惕。

中午匆匆开完会,彭泽秀又带着队员们投入保护河流战役中。今年汛期对南方影响较大,清理工作也陡然增加,村里一些男同志也自愿过来帮忙。清漂队分工明确,不一会儿岸边就堆满了落叶枯枝。

志愿清漂队成立以后,便开始每天对玉龙桥河道内积存的垃圾展开地毯式清理,并制定了每周巡查、责任到人的长效保护机制。

经过两年的努力,流经巴南区界石镇的玉龙桥河道已经清澈了许多。现如今,玉龙桥河道两岸芳草萋萋,水面干净整洁、河道畅通无阻。彭泽秀告诉记者,这两年水质好了很多,平时已经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每周必去了。“最近汛期,上游带来了一些断枝落叶。”她说,由于大家环保意识提高,上游的村民也在自发地维护水质安全,所以很少会再有生活垃圾,多是些雨水打落的竹子。

“以前这些竹子焚烧后村民会拿去喂猪,现在村里没多少人养猪了,就把这些还给大地了。”她帮着村民们把断竹堆在岸边,抽空给记者指了一下沿岸的竹林。这里植被覆盖率极高,流水潺潺,根本看不出“臭水河”的影子。

当记者感慨断竹太多时,秀姐笑笑说:“这还算少的,前两年更多。”虽然状况有所好转,但河流环境治理压力仍然很大,彭泽秀也不敢放松。

“以前什么垃圾都多,最近少了很多,主要还是上游、本地的居民环保意识都变强了,不会再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里。”边和记者说话,彭泽秀边俯身去捡河上漂浮的枯枝落叶,还要喊一声身边的人注意安全不要打滑。

环境治理并非一朝一夕

河流边的居民在积极自救,河流保护的迫切性也被更多人意识到。

虽然多年来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治理花溪河水污染问题的措施与方案,也兴建了李家沱污水处理厂、石岗污水处理厂及一些垃圾处理中转站,在一定范围能缓解了水环境状况,但没能从根本上遏制花溪河中各类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农业代谢产物未经处理排向河内等问题。

对此,政府、学校、企业、非营利组织(NGO)和个人只有都参与其中,才能让母亲河恢复原有面貌。一方面应积极加强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全面排查流域内排污量大、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工厂,对未进入统一排污管网的单位进行限期整治,封堵其偷排漏排管道及出口,从排污源头上拦截污水;另一方面要强化公众监管,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民众自觉制止、抵制污染行为。

“我们会组织人员参观企业,宣传环保法。对于学生环保主动性的培养主要依靠讲座形式或者游戏浸入式影响。也会利用乡镇集会时,开展环保嘉年华,吸引民众参与。”多年致力于基层乡镇环境保护的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蒙女士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和水源保护问题一直是乡镇环境的大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重心,但仍有压力。

其实,需要保护的,不只是那一泓江水,而是包括水资源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需要行动的,也不只是一城一地的治理者,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所有人。当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老百姓而言,就是在保护好共饮的一江水、建设好共同的大家园。这就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行动共同体”。

历历往事说明,不经磨砺,难以出英雄。专家们表示,目前清漂的技术手段和长效机制仍需完善,人工清漂是库区生态最大的维护者。

“当然希望水里干干净净的没有垃圾最好,也希望有一天不需要我们再来做这个工作。”彭泽秀说完便又匆匆挥别记者,忙着去查看村里公厕改造的情况了。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吴丹实习生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