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与观众谁更需要“解释”?

一部影视作品一旦遭到质疑,主创,诸如导演或者编剧便会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解释。这似乎已经成了近年在影视剧创作领域的一种现象。
观众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价,尤其是批评,是否真的就是不懂艺术,不懂创作,毫无可取之处?艺术创作者到底应该如何在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观众接受思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人在陌生环境中会暴露更多问题
由姚晓峰执导,孙红雷、辛芷蕾领衔主演,刘敏涛、涂松岩、杨玏特别出演的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该剧讲述了留学陪读背景下,几个不同类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互相陪伴,最终收获成长的故事。
针对该剧牵强的情节和戏剧化痕迹明显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关于学校教育、家庭关系、留学态度等争议,编剧刘珂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初衷。她说:“人一旦离开舒适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受到一些压力的‘挤压’后,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深入地去探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才是我们这部剧的创作初衷。”
部分剧情源于真实经历
在编剧刘珂看来,这部剧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留学生活的剖析和呈现,更深入地探讨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这部剧主要反映的是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通过对剧中四组家庭教育问题的集中展现,让观众看到家庭教育的症结所在,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在写这部剧之前,刘珂不仅从一些纪录片中找寻灵感,还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对留学生人群进行采访,收集了很多真实案例,作为这部剧的素材使用。该剧部分剧情源自于导演姚晓峰的真实经历,“剧中黄小栋因突发意外错失了去理想学校面试的机会,这部分剧情是在导演的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编剧刘珂表示,目前播出的剧情中每个人物的经历,都是有出处和原形可循的,“这些经历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但经过我们的艺术加工,将掌握的现实素材进行分类,最终合理融入现在的剧情里”。
“这部剧里没有谁是完美的”

“如果让我给这部剧加一个标签,那我更倾向于教育题材,因为它探讨了原生家庭关系。”刘珂强调。
剧中,从黄小栋、武丹丹、陈凯文和朱露莎四个留学生的人物性格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子:黄成栋的“巨婴式”教育方式让黄小栋心生“逆反”心理,“黄成栋对孩子过度的爱,交织在一起,由此就形成了黄小栋的叛逆性格”;武翰祥的“放任式”教育方式,无形中让武丹丹丧失安全感,“看似富养,实际上在时间、经历上的陪伴又有很多缺失,从而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陈凯文和朱露莎则“同病相怜”,“她们在原生家庭所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是一种变相的控制”,但这两人的原生家庭环境又有些微区别,刘若瑜更倾向于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成长,而朱露莎则要背负起整个家庭的未来,“她父母给她的每一份爱,暗中都是标好价格的,但这个价格很贵,贵到让她不堪承受,最后误入歧途”。刘珂认为,这部剧真正关注的是这些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上有这样的倾向”。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功不可没。父母应该更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带来正向健康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建立一个平等、成熟的良性亲子关系。
《带着爸爸去留学》同时也探讨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刘珂认为,这部剧的核心是“成长”,“这部剧里没有谁是完美的,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都始终属于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正如该剧片花中武翰祥的那句“父母不能为了陪孩子一阵子,而牺牲自己的一辈子”,剧中无论是黄成栋还是刘若瑜,最后都得到了成长,他们意识到父母应该放手让自己独立成长,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不要放弃对人生和梦想的追逐。
“留学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起点”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陈凯文和朱露莎因“同病相怜”而走到一起,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在父母缜密规划下按部就班地成长,小小年纪就来到异国留学,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重。
刘珂说:“很多家庭完全忽略了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也忽略了出国留学具体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甚至还有些家长将留学作为一劳永逸的终点,但在我看来,留学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起点。”对此,她表示:“留学热的当下,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辩证和理性地看待留学这件事。”
在采访中,刘珂还呼吁观众:“希望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带着爸爸’四个字上,而不单单关注‘留学’,这四个字传递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原生家庭模式,它们提醒我们这部剧所探讨的题材范围是家庭教育。”
在她看来,理想的亲子关系建立在父母双方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父母在孩子的身边,以一个独立人格的形象,这种存在本身对孩子就已经是一个最好的导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杨文杰
过去靠剧名博眼球如今改名变低调
电视剧更名太“烧脑”

网剧《白发》正在播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原来的名字叫《白发王妃》,只是在开播前改了名字。电视剧开播前改名的,还不止于此:杨幂、霍建华主演的《巨匠》开播前宣布改名《筑梦情缘》;去年,陈坤、倪妮主演的《凰权·弈天下》更名为《天盛长歌》。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至少有50部热门剧集曾改过剧名,这背后有什么玄机呢?
剧名曾迎合网络小说
剧名对一部电视剧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为了取一个吸引人又便于区别于同题材作品的名字,主创无不费尽思量,而改名曾经有不同的潮流时尚。
由小说《扶摇皇后》改编的古装剧换名为《扶摇》,避开了同期大量出现的《××皇后》,也突出了该剧的女主角“扶摇”是核心人物;孙俪主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原名《大义秦商》;迪丽热巴、张彬彬主演的古装剧《秦时丽人明月心》原名《丽姬传》;郑爽、刘恺威主演的清宫剧《寂寞空庭春欲晚》原名《长相依》。
这类更改,是迎合当时由网络小说引发的“七字古风体”,与剧情并无太大关联。虽然有时候感觉剧名拗口,但事实证明,这些更改最终是为剧集吸引眼球加分的。
如今古装剧趋于平和
不过,随着古装剧政策收紧,如今古装剧的名字改动更加频繁:这一次趋向呈现去掉带有宫斗、权谋的字眼。《凰权·弈天下》临近播出宣布改为《天盛长歌》,该剧最终收视不佳,外界普遍认为临阵改名是其中一个负面影响,因为最终剧名不仅缺乏辨识度,且原名的气质和霸气丧失殆尽。
章子怡首次主演的电视剧原名《帝王业》,其时古装IP改编正盛,为了迎合市场以及配合章子怡的“咖位”,该剧首次更名《帝凰业》;2018年左右古装剧市场收紧,《帝凰业》这个名字已与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了,因此该剧发布概念海报时正式改名为《江山故人》。至少在正式亮相之前,新名跟原名相比,只能算一个“代号”了。而改名换姓“待播闺中”的,还有汤唯主演的《大明皇妃·孙若微传》,现在已经改名为《大明风华》了。
现代剧领域,虽然现实主义作品被鼓励,但仍然能看出创作者微妙的权衡和自我调整,片名趋于更加直白化及正能量:张檬、张睿主演的都市剧《爱的阶梯》,原名是《欲望的阶梯》。张嘉译、王晓晨主演的都市剧《我的!体育老师》原名《小后妈》。而没有播出的剧集中,李易峰、江疏影主演的《在纽约》更名为《我在北京等你》;吴秀波、杨颖主演的《欲望之城》更名为《渴望生活》……
成败自在人心
记者采访了业内几位电视剧制作人,对当下的“改名潮”,他们表示:“就像人的名字一样,片名也会让人产生很重要的第一印象,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过去是靠名字博眼球,现在是大家操作的方向都是更加平实,不那么花哨了”。
电视剧改名这一现象,折射的是制片方为了尽快播出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虽然从结果来看,改动后的片名个性稍弱,但是一些“辣眼睛”的词儿也少了,对于文化产品来说,并非坏事。如果通过“头脑风暴”出一些信、达、雅的片名,更是观众所乐见的。
更重要的是,一部电视剧最后的成败,还要看拍摄质量,观众不会蠢到因为片名好而追剧,看的永远是创作者的诚意、演员的演技。在一些影视点评类的网站中,我们看到一些永恒的经典,并不胜在片名,而在于经得起检验的品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杨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