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积极谋划实施“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全市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在重庆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的贡献力已超过了“半壁江山”,在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回报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带一路”战略、重庆的“两地”“两高”目标定位,这些都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公安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新10条”组合拳,严厉打击整治常见、多发、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犯罪,先后走访企业38万余家,上门服务13.75万余次,解决涉企问题12万余件,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3409起,打击处理2270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50亿元。
重庆公安深入践行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涉企违法犯罪,在注重“打”的同时,更注重从“防”上不断努力,建立风险隐患防范机制,推出了预防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法治警示课堂等一系列活动举措,希望将防线前置,不断增强广大企业人员法治意识,切实预防和减少涉企违法犯罪,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紧跟犯罪新形势打击整治保安全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犯罪发案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犯罪手法不断翻新。投资理财、私募股权、虚拟货币、电子商务等成为“重灾区”,高额收益的诱惑、时髦概念的嫁接,让老百姓防不胜防。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犯罪不仅成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成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承担的使命责任。为此,重庆公安经侦部门保持对非法集资、传销、银行卡诈骗等侵害民生权益经济犯罪的主动进攻态势,连续开展专项打击整治。
具体来看,重庆公安开展打击整治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项行动,联合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行政监管部门开展大规模打击整治工作,先后破获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200余起,打击处理300余人,非法集资犯罪发案数保持下降趋势。开展涉税犯罪专项行动,破案近200起,挽回经济损失3亿余元,成功破获涉案金额超100亿元的“4.18”特大制售发票案,避免了国家巨额税款流失,受到公安部嘉奖表扬。开展打击整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破案25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和止付体系健康发展。开展打击整治假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缴获假币1000余万元,市面流通假币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重庆公安积极策应中央、市委反腐败工作大局,持续推进“天网行动”成功抓获逃犯37名,其中“猎狐行动”抓获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8名,受到公安部通报表扬。
打好“30+10”组合拳服务民生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题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旧动能协调发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市经济稳步高质量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02.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3.1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36.56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32.63亿元,增长5.8%。但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呈现出总量规模不大、优质企业不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不足等特征。
2017年8月,新一届重庆市公安局党委瞄准制约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和“新10条”,内容涉及深化涉企审批服务改革、延伸拓展管理服务方式、改进优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周边治安治理、建立风险隐患防范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企业人员职务犯罪、依法审慎使用强制措施、完善联系企业常态机制、增强服务发展工作实效等方面。重庆公安经侦部门着力立说立行,制定细化配套措施,加大对侵害民营企业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同时深入开展走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与外省市公安机关执法协作,与市工商联、中小企业局等职能部门签署框架协议,切实打好“30+10”组合拳。
2017年11月,重庆一科技公司向警方求助,称某地警方因侦办一起涉网案件,将公司对公账户的1.2亿元资金全部冻结。接到求助后,重庆公安经侦部门迅速核实调查,发现冻结行为存在违规嫌疑,经依法对接协调当地警方,相关公司银行账号全部解冻。2018年,北碚、涪陵、永川等地警方成功侦破某汽车销售公司被诈骗案、甘某合同诈骗案等案件,挽回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通过近两年的实践,重庆公安经侦部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答卷——受理民营企业咨询求助12万余起,走访企业38万余家,上门服务13.75万余次,解决涉企问题12万余件。
围绕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行政管理、严打违法犯罪等五个方面,重庆逐步形成了以“30+10”为主干、1226条个性化举措为支干的公安便民利民措施体系。全市统一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做到企业有所呼、公安有所应,企业有所急、公安有所帮。建立起市公安局、直属单位、区县公安局、派出所领导“点对点”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机制,聚焦宣讲政策、收集需求、解决困难、整治乱象、化解矛盾。开通户籍、车驾、交管、出入境、消防等方面“绿色通道”,提供集中申办、上门面签、急事急办、定向免费等服务,尽心竭力为企业群众办好事,让企业群众好办事、办成事。
全国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重庆陶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严琦表示,“公安民警积极作为,真情付出,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投资力度,深植重庆这片热土,用更加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造福群众”。
大宣传大数据大讲坛源头预防化风险
2019年5月15日,“与民同心,为您守护”全国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活动宣传日重庆分会场,一出以防范各类经济犯罪骗局的方言版生活情景剧《霉戳戳的倒霉一生》引来现场群众拍手捧腹。现场民警称,该剧寓教于乐、以小见大,旨在帮助群众提高识别和防范经济犯罪意识及能力。
据介绍,重庆公安经侦部门针对各类社会人群,采取大宣传、大数据、大讲坛等措施,广泛运用多种手段,源头防范化解经济违法犯罪风险。
针对经济犯罪网络化趋势,自主开发软件,对非法集资犯罪和传销犯罪网站开展搜索监测,通过有效运用大数据,先后发现疑似网站数千个,切实做到打早打小,防患于未然。
针对普通群众防骗识骗能力弱,认真梳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手法和典型案例,创新制作情景剧、开发有奖问答软件,广泛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市场“宣讲活动”,切实提高群众防骗识骗能力,源头预防上当受骗。
针对企业家反响强烈的企业内部员工职务犯罪危害严重的问题,与市工商联等部门联手开展法治讲坛活动,为企业家讲授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等系列知识,预防犯罪,关口前移,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经营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升级警务工作,深化社会办、自助办、上门办、网上办、一次办“五办”新举措。紧扣“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加快网上公安局落地应用,升级改造公安户籍、治安、出入境、交巡等服务窗口,推广网上申请审批、微信预约支付和自助办理、智能办事等措施。推行窗口综合化服务,全面实行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制度,确保任何接待场所均能一次完成全部申办手续;全市设立了199个车驾管社会服务站,实现买车、查验、登记、上牌“一次办结”;社会单位成立车驾管社会服务站,主动让渡9项业务权限,为此研发了一站式车辆上户智能终端机,将群众购车上户时间由3天至7天缩短为30分钟。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据《重庆日报》、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办公室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