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计云追云:这条路,人迹罕至,但无比美好

日期:06-27  来源:重庆青年报

绚丽的朝霞、大片的“棉花糖”云抑或转瞬即逝的晚霞……你是否也会经常仰望天空?这个夏天很多美丽的云景在朋友圈刷屏,在欣赏美景、抒发心境时,你可曾想过它们从哪来,怎么形成的?如今在中国,有这么一群罕见天象的追逐者,他们正在做全国的“天象大收集”。

被“七彩祥云”震住,从此“入坑”

近几年“追云”,让计云在圈里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很多人见面都会开玩笑:“是不是你爸妈有先见之明啊,从小就给你取好了‘云’这个名字?”对此计云坦言,对于自然万物的好奇,其实最早起源于昆虫。

计云出生于1987年,成长在90年代的北京。他印象很深,小时候住的南三环外,当时还都是大野地,“一放学就去捉个蚂蚱逮个虫。晚上蹲大树根下,等着蝉的幼虫从土里出来,看着它在凌晨时分脱了壳羽化成蝉”,甚至在帮妈妈择菜的时候,翻出一只虫子他都会“研究”半天。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爸爸妈妈对于他的兴趣从小就特别支持。“我小时候各种自然类的科普书特别稀少,昆虫方面的一共就那么几本。那时还没有北京图书大厦这样的地方,我妈带着我几乎把北京城里的所有书店都转遍了,市面上能有的昆虫科普书都给我买了。”

计云印象特深的是,第一次看到昆虫分类的专业工具书。“上下两册加起来跟字典那么厚,还是16开大开本。当时接触到这种专业的资料,跟看那些科普画册就不一样了,一下子,整个系统就被建立起来了——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类群的昆虫!”

后来计云幸运地考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因为这里有他喜欢的昆虫学专业。走出大学校园,他逐渐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了职业,并且从事了相关工作。

计云“入坑”天象,缘于2012年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时我正在百望山观鸟,就在仰着头看老鹰时,一眼瞥见了天边的一片云彩,它突然变成了一整片的‘七彩祥云’。不同于常见的雨后彩虹(出现在太阳的对面),那片七彩的光晕就出现在太阳的同侧,染透了所有的云彩。当时我一下就被震住了,觉得特别神奇,回去多方查问得知,这是‘环地平弧’,俗称‘火彩虹’,它的形成不需要下雨,而是因为高空大气中的冰晶。”

他接着上网查询。“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维基百科上说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神奇天象,一个人一生中至多有幸见到一两次!”计云被深深震撼,进而查阅了海量资料。“原来光是‘火彩虹’这样的冰晕类现象,就有上百种,其形态各异、绝世罕见,但又无比奇幻、壮观。”从此,他开始追逐天象,一发而不可收。

云跑得太快跳上高铁追

刚开始,计云也像普通人一样,对天象没有什么科学认知,偶尔见到“月晕”都觉得特别神奇,甚至“月晕”和“月华”都傻傻分不清。他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总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这样的天象一旦出现,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要变天。后来,有了系统的知识积累,再加上频繁的野外探索,“我好像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真的能看到许多神奇的天象”!

看起来似乎完全陌生的领域,计云很自信,作为一个曾经的昆虫学者,研究天象难不住他,“从认知方法和鉴定直觉的优秀程度上,我觉得我都会是一流的”。

计云追过的最奇特的天象之一是糙面云,它号称是世界上最怪的云。这种云非常罕见,外观又极端扭曲、奇幻,因此即使它有少量照片记录,但因样子太超越想象力又罕见,科学界始终没人敢于承认或否认它。

从2006年开始,有一批国外的观云爱好者开始收集糙面云的资料、提供过硬证据并不断地游说相关机构,终于使糙面云在2017年得到了官方的书面认可。这是近代科学几百年来都罕见的“底层爱好者‘以下犯上’获得成功的例子,爱好者先于科学家去探索自然,最终结局还皆大欢喜”。有如此传奇背景的云,国内的天象爱好者当然也非常想尽快在国内发现它。

2013年10月14日,机会终于出现在了北京。

“那时,我和几位同样喜爱博物学的朋友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默契的天象实时互报机制,因为我们分别居住在北京城的不同方位,通过互相通报,就增加了观察样本,而且即使一两个人错过,也极少会所有人都错过。”当时,计云就接到朋友的电话,说出现了很典型的糙面云奇观,而且云彩已经向着东南方向急速飘走了。

“只有我住在南城,观测位置比较理想。我赶紧跑出去匆忙拍了几张照片,就眼见着云向着东南方向的更远处飘去。我用了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迅速判定糙面云大概是在向着天津的方向移动。赶紧下楼跳上地铁,到南站买票上了高铁,心想大不了损失一百多块车票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还真就在武清站附近追上了那片糙面云。

他拍摄的糙面云,是当天所有拍摄中最典型的,照片被用在了《云与大气现象》的书中,这也成为我国糙面云的第一次正式记录。

看云是特纯净的一种沟通

计云越来越觉得,天空中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比单纯看飞过去一只鸟或者见一朵奇花更震撼。于是,普及和分享的念头在他心里也愈发强烈。“我想不用一些科学的描述或者数据,而是通俗地打个比喻,告诉大家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解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这么罕见的东西。”于是,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展示出一个天象王国。“要让大家知道,世界上总共有哪些天象,这些天象的发生条件。”计云的每一次科普,都会吸引新的爱好者“入坑”,进而就有了全国网友参与支持的“天象大收集”——每天都会有全国的爱好者、网友来投稿,虽然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但计云觉得这事非常有意义。

最让计云欣慰的是,大家在群里会有很多自发的讨论,氛围非常热烈,他们还自发开展了一个游戏:南北天象大PK,大家分成南队、北队,年底时根据大家发现的天象的罕见度和国内的一些记录情况,给各队分值和加权,为的是增加点挑战性、趣味性。

计云参与发起“天象大收集”以及建立“全国天象时实互报机制”的初衷,就是想“从根儿上培养和维护这个圈子的纯净特质,大家自得其乐,并且能够共融”。

相对于其他爱好圈子,计云最深的体会是,天象这个爱好者圈子极为纯净,因为它更少地涉及占有和争夺。比如研究动植物,同一个新发现的标本很可能只有一个,那么就很可能有人觊觎、争抢。但是天象圈则不同——无论天象还是云彩,不存在标本的概念,谁也不可能把一个天象攥在自己手里、圈在笼子里,一些不良的私心和争斗在这个圈子里也就少多了。任何一个人,穷极一生,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当全国成千上万爱好者团结起来,大家的信息彼此共享,就相当于每人每天都能够跟随散布在不同地方的“眼睛”去看:“通过天象大收集,我们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去见识这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百年不遇’,见证各种神奇天象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中国人发现的天象颠覆世界学界

计云最津津乐道的是,群里经常会特别热闹。“那一定是有什么罕见天象发生了。好多次,有人不经意地发在群里一张照片,后来发现隐藏着特别罕见的天象,于是大家截图留念、刷屏祝贺,很快就有好几十人留言‘见证历史’,哈哈。”让大家颇感自豪的是,这样热烈的讨论,已经不止一次引起国际知名专家的关注。计云说:“中国人发现的天象,刷新或颠覆了世界学界的公知,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三五次了。”

前不久,群里有一个摄影者刘海成,他翻到了2014年在广西拍的彩虹,发到群里,过了一会儿计云就发现:这是一种特殊种类的“多重分叉双子虹”,这张照片应该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这种彩虹拍得最好的一张。没过两天,计云关于这个彩虹的科普注解图,就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国外的Facebook上,被世界最著名的彩虹专家Haussmann博士看到了。这位博士辗转通过邮箱联系到计云,又和拍照者联系,最后大家一块儿去交流、讨论,认定这张照片确实是世界上非常有价值的图片记录。计云说:“现在Haussmann博士还在深入研究这张图片。”

除了被知名专家关注,很多业内的“大腕”也和计云他们互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老师也曾关注我们的工作,转发过我们一些国内的神奇天象。”这让大家都很开心。

计云希望,“天象时实互报”机制能够进一步普及、细化,最好全国各大城市、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网友联合起来,组成当地的实况观测圈子。任何人如果能第一时间发现新天象,可以根据它的动向,根据现有的预报模式,去让处于这片云下游位置的人,提前预备观测天象。同一个城市的人联合起来,也能够增加不同的观测样本和观测视角,这样可以尽量全面、科学、准确和丰富地去记录各种天象、事件。

最近,计云应邀在《中国国家地理》上撰写了“中国神奇天象三部曲”,“集中展示这些年来全国爱好者收集到的天象成果精华。有的读者辗转找到我,又提供出一些世界罕见级别的天象图片,我非常感动”。

未来一两年内,计云想把天象知识推广到更多科普层面,写出“更适合普通人的口味,又不失专业性”的读物,让即使不上网的人也有渠道获得相关的知识。

中国其实是一个天象非常厉害的地方,地大物博,并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具有独特性。“现在,中国很多发现,完全颠覆了欧美科学家的定论和他们公认的一些常识,真的已经把他们震惊到了。”计云坚信,未来一定会有中国人不断地发现更厉害的天象,也必定会有中国人为世界天象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喆供图/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