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胃就像一只劣质气球,经常吃撑就会逐渐变大,甚至有爆掉的危险;而如果总是不去吹它,橡胶会老化,胃也会渐渐萎缩。事实真如此吗?
长期吃撑或饥饿不会改变胃容量
我们的胃是一个肌性器官,就是说它是一间由肌肉构成的房子,而且是好几层肌肉。胃壁最内层是各种胃腺体细胞,能够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及一些胃肠激素。胃壁里的几层平滑肌之间存在肌间神经丛,一直在周期性地进行发放电冲动,维持胃壁的收缩,使胃在平时就处于一种轻度收缩的状态。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容量约为50毫升,在高度充盈时呈球囊状,容量可达2升。
胃从上到下分幽门部、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胃底部,但其实我们即使吃再多的食物,大多也只是局限在胃窦部和胃体下部,其他部分是没有食物的,它们主要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胃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器官,人在吃下食物后,胃会出现容受性舒张,就是胃的容积变大,为容纳食物作好准备。但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胃部还是有消化系统的,胃内腺体分泌增加排空,延迟蠕动增强,就是为了让食物在胃内充分和胃液混合将食物形成食糜,一定程度上消化蛋白质,为下一步肠道吸收作好准备。所以,我们不用太过担心吃多了会不会炸掉的问题。
而且,胃部在一定时间内会将食物排空,当食物排空后,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胃壁内的肌间神经丛不断发放基础性的电冲动,使胃处于一个轻微收缩的状态。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三餐的间隔。
所以,不管是经常吃撑或者饥饿,都不存在将胃容量增大或者缩小的问题,因为胃的形态没有食物,多少食物本来就是不同的,同时因为我们的胃具有非常良好的收缩能力。这就是肠胃和气球的区别,气球就是气球,它没有其他任何运转的系统,而肠胃还有很多系统在帮助它们进行运转。
能吃不代表胃大
人的饱腹感,与胃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研究发现,即使是胃被大部分切除的病人,他们仍然与正常人的饥饿感一样。这说明,胃其实对饥饿感没有直接影响,但饥饿却会引起胃的收缩。所以别看饿的时候胃叫得两米开外都能听见,其实它可能只是饿的受害者,而不是发起者。

饿,其实是从你大脑发出的,是神经中枢的一种感觉。人类的下丘脑存在摄食中枢和饱中枢,这两个中枢共同调节你的饥饱。你在节食的时候感觉自己吃的越来越少,不是胃变小了,而是你的大脑发出指令来压抑住了你的饥饿感,以应对这种饥荒模式。情况严重的人甚至会出现厌食症。所以食欲和胃关系并不大,能吃并不代表胃很大。
当然,许多有肥胖家族史的胖子都有贪食、暴食的习惯,但他们的这种进食习惯并不是因为饿,只是一种习惯性的重复动作。医生也说,人体食欲的大与小其实有着复杂的医学道理,吃东西的多少并不能单纯以胃的容量来看。
而大胃王这类人群就得涉及胃的“极限容量”了。胃的极限容量是在3000毫升左右,但普通人即便去吃自助吃到扶墙,胃容量也就1500毫升多一点。大胃王们就是天赋异禀,可以把胃撑到2400—3200毫升。事实上他们的胃还是和我们的差不多大,只是他们的胃弹性和我们的有区别,而且这个能力无法通过后天训练获得,请不要试图开拓你的新职业生涯。虽然胃不能被撑大,但是还真能被撑废。
经常吃撑或饥饿很伤胃
虽然无论吃撑还是饥饿,胃容量既不会被撑大,也不会饿到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自己的饮食,想吃就吃,想饿就饿。相对胃本身的形态,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胃黏膜的问题。长期吃撑或饥饿对于胃黏膜和胃的功能是有明确影响的。
我们的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一个主要刺激就是食物,长期饥饿,缺乏食物的刺激,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粘膜腺体由于失用,可能出现萎缩的情况,注意这里是粘膜腺体的萎缩,而不是胃本身的萎缩。
同时,长期饥饿会使胃缺乏食物的刺激,而胆汁长期滞留胆囊排不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时间长了容易引发胆结石。长期吃撑会明显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出现腹胀,长此以往,导致慢性胃炎,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我们暴饮暴食的时候,胃壁反复被拉伸到极致会变得松弛,胃蠕动力就会衰退,影响正常的消化机能;而在暴饮暴食之后饿肚子,会让大脑对正常“胃容量”的定义产生混淆,造成多吃不消化、少吃也不消化的状况,出现一系列肠胃问题。而且如果长期暴饮暴食,胃壁肌肉就会被撑薄,弹性就会下降,可能会导致胃动力减弱,出现胃下垂、胃无力等胃肠功能障碍。另外,如果一次性吃得太撑,还有可能出现呕吐、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穿孔等问题,想象一下气球被吹到极限后的场景,就知道后果有多可怕了。
总之,我们的胃并不会因为多吃或饥饿而导致容量的改变,但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长期吃撑或饥饿,保持规律饮食,你对胃好,才对你好。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据丁香医生、《生命时报》等资料整理
未老眼先衰
你对老花眼的误解有多深

人体在衰老过程中,会发出很多信号:长皱纹、添白发、体力大不如前……其实眼睛也在悄悄变老,比如上了年纪后,很多人的眼睛开始“老花”。那为什么会出现“人未老眼先衰”的情况呢?
老花眼是正常生理现象
老花眼是老视的通俗叫法,是年龄增长而导致的屈光不正,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会调节眼内肌肉——收缩睫状肌,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但随年龄增长,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增厚,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减退,导致变焦能力降低,看近距离物体模糊不清。
“老花”属于生理现象,人人都会“老花”,无法避免,只是因人而异,发生的时间早晚不同而已。大部分人在40—45岁出现,也有极少数人在50岁时仍无老花现象,远近视力都很好。
尽管不同于病理性屈光不正,但老视者双眼调节功能减退,通常表现为近距离工作适应不足,应根据个人生活或工作对视力精度的需要佩戴矫正眼镜或进行手术。
年轻人也会有老花眼
老花眼虽然是个渐进过程,但也有迹可循,有的人就对老花眼有误解,不能做到正确护眼。
老花眼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出现。读书看报和用电脑、手机等,一切都离不开眼睛,眼睛高度早衰现象普遍,“老花”有提前发生的趋势,现在已提前至40岁左右。事实上,眼睛原有的屈光状态影响“老花”症状出现的早晚,年轻时有远视眼的人,“老花”出现得早,近视眼则出现得较晚。但并不是所有近视眼患者,在任何年龄都不需要戴老花镜。
还需注意的是,购买老花镜因人而异,必须到医院或专业机构验配。很多人认为老花镜都一样,于是随便购买度数、瞳距固定的老花镜,其实这样不但无法使视觉达到最佳效果,反而会产生视觉干扰,出现视疲劳等。有的人用放大镜代替老花镜的做法则更是伤眼睛。放大镜折合成老花镜相当于1000—2000度,长时间这样“纵容”眼睛,等再配老花镜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度数了。
对老花眼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误区,就是共用一副老花镜。夫妻共用一副老花镜,肯定有一方要迁就另一方,迁就的结果就是视力状况越来越差,“老花”度数上升快,看东西越来越吃力。而且长时间佩戴一副老花镜,镜片出现划痕、老化时,会造成通光量下降,影响镜片成像质量,加速眼睛老花。患者要定期复查视力、调校镜架、适时更换镜片,每五年重新验光、配镜。戴了不合适的眼镜,甚至会掩盖一些眼病,如白内障、糖尿病在眼部的表现等。
此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速老花眼的形成,例如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看,每分钟眨眼的频率就会急剧减少,眼睛更易疲劳,聚焦更加费力,从而使晶状体和眼肌过度紧张,泪液层不够滋润,加速老花眼的形成。
佩戴老花眼镜是必要的矫正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些眼部活动操防止老花眼过早出现、过快发展。科学保养眼睛,让老花眼来得迟一点。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李永聪据《健康时报》、国馆文化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