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上,“小额免密免签”已是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是银行卡默认开通的基础功能。此前,银联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的单笔限额更是上调至1000元。但其带来可见的便利性的同时,背后隐藏着的安全隐患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
超200家商业银行有小额免密
所谓“小额免密”,即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就是目前支付或转账额度较小时,无须在支付平台上提交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即可完成一次成功的支付或转账。
2018年5月,中国银联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8)》中提到,银联手机闪付、银联IC卡闪付等基于NFC技术的支付产品迅速应用,小额免密免签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境内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外资银行等超过200家商业银行,均全面开通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功能。
以银联“闪付”为例,有银行卡闪付和ApplePay、华为Pay等手机闪付。当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银联芯片卡或移动支付设备,进行1000元以下(含1000元)的非接触式交易时,都可实现“一挥即付”的支付体验,无需输入密码、无需签名。
在支付宝、微信等二维码支付方式中,也有小额免密功能。如支付宝付款金额小于等于1000元(在境外商户消费时,支付宝会根据客观情况,对单笔支付金额小于或等于5000元)的交易无需输入支付密码;微信付款金额不足1000元(在商户列表中的商户消费时,单笔付款金额不足3000元)的交易,无需输入支付密码或其他交易指令验证要素。其中,商户列表中还包括部分境外商户。
高盗刷风险为用户“惰性”买单
多方平台的“小额免密”功能无疑为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自从今年在央视3.15晚会上曝光后,其背后的高风险性也逐渐被更多的人重视。
在网上搜索关键词不难发现,这种“隐患”在网络支付平台上并非个案。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利用支付宝小额2000元免密支付而被盗刷的案件。此前,杭州某景区一家酒店的员工小徐手机被盗,就因其设置了微信小额支付免密功能,结果其微信余额和绑定银行卡里的钱被全部盗走。

被“盗刷”的案例往往出现在无主动授权、无醒目提示、无支付密码的手机App上,由于对网络支付的风险度无甚了解,老人与小孩往往成为这类App运营试验的牺牲品。
当然,不光是支付宝、微信一类网络支付平台,银联的“闪付”也存在一定的被盗刷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首先,违法者可用POS机在公交上或者其他公众场所贴近银行卡进行刷卡转账;其次,偷取他人银行卡去消费场所消费。有些银行卡无短信提醒,会存在消费扣款完成但卡主完全不知情的情况。此时若不知道卡内具体余额,且不查账,这笔资金就损失掉了,而盗刷者也不会受到制裁。
由此可见,高便捷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风险性,如今,“小额免密”背后的盗刷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应平台方和用户端双向规避风险
安全是支付便利的前提。如何有效平衡“小额免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是当今拥有这项功能的多方平台所应首先考虑的目标。由于支付方式不同,不同的“小额免密”渠道实际上在风险点和防范措施上均有不同。
首先,对于银行开通的“免密免签”功能,目前,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共同开展新一轮告知服务,它们为持卡人设置了专项补偿金,提供小额双免“风险全额赔付”服务——正常用卡客户发生的双免盗用损失,经核实都可得到全额赔付。
其次,中国银联正在联合商业银行建设云闪付App安全中心,中信银行信用卡持卡人率先可在云闪付App安全中心内一键开关小额免密免签业务,后续持卡人可以在同一个App内快速高效开关多张银行卡的小额免密免签业务。
为了保障账户安全,降低小额免密的限额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二维码支付通常不能更改小额免密的额度,但不少银行却针对“闪付”推出了这项功能。如招行信用卡掌上生活App的ApplePay小额免密额度可在0—10000元之间任意设置,操作路径为“卡金融—ApplePay—管理—卡片设置”。
再次,直接为信用卡设置消费限额也能有效规避风险。目前,主要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在手机银行App推出了信用卡交易开关的功能。用户通常可自主设定境内/境外或线上/线下各类交易的单笔/单日限额,将可能产生的盗刷损失控制在有限范围内。
最后,如今银联、微信、支付宝所采用的均为“动态二维码”,二维码每分钟就会更新一次,减少了不法分子通过截屏、复制进行盗刷的可能性,因此用户可以选择使用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交易,安全性更高,便捷性也不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自然需要更加省事省时的消费方式,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高风险意识。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庞佳琦据金融界网、央广网等资料整理
贷款买车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金融服务费”到底是什么?

近日,西安奔驰利之星4S店因一名女车主维权的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热潮。如今,女车主已和涉事4S店达成和解,但由此牵扯出的“金融服务费”再次触动了大众的神经。
“免息贷款”吸引消费者自愿上钩
金融服务费在业内多被称为“分期贷款手续费”,分期付款或者贷款购车都要缴纳金融服务费,这笔费用一般根据贷款的额度及比例收取。业内人士透露,分期付款购车看似比全款购车优惠的力度大,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金融服务费便是4S店赚取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近日,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给出了“金融服务费”的官方解释:所谓的金融服务费,是车主与4S店的第三方签订的垫资服务协议。车主要在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有一段时间和过程,第三方服务(公司)要替车主向4S店进行垫资担保,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费用,即金融服务费。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金融服务费”就是这笔贷款的手续费,只要你选择了贷款,这笔“不成文的费用”就得按贷款金额的3%~5%来支付。通常,4S店的员工会以“免息贷款”吸引消费者进行贷款,进而继续收取“金融服务费”。
贷款买车成本远高于全款购车
假设我们要购买一辆价格为10万元的车,全额购车只需一次性支付10万元。如果借款购买,那么我们总花费将多出2万有余。根据首付30%来计算,首先需支付3000元定金。然后,4S店会让我们支付1000到3000元的贷款费用。除此之外,部分4S店还会劝说我们给车上足额的保险或全保险等——通常大约需要5000元,而这比我们选择自己的车险要贵1000到2000元。最后,还有三年汽车贷款的成本:若三年偿还7万元的车贷,那么每月还贷大约是2500,三年总共还9万元。以上费用相加,贷款购车大约需要超过12万元的花费,比全额购车贵了2万元有余。
贷款购车要权衡利弊
在高成本面前,是否选择贷款买车,还需要消费者多多权衡。
首先,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全款买车,买车的流程不仅更简单便捷,支出项目也可以自己掌控。
其次,贷款的前提是具备全款买车的能力以及投资增值的能力,并且不在乎车子的贬值。这样首付后剩下的钱可以用来投资,只要能保证投资收益大于车贷的利息+手续费即可。但若资金不充裕,消费者最好还是存够钱再买。
车是消耗品,在你供车贷的同时,它本身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贬幅贬值,油钱、保养、停车费、罚款等每一项支出都是负担,因此贷款购车应多方权衡,不要冲动。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庞佳琦据金融界网、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