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写”出我的人生 打造随身笔记 事不宜迟

日期:03-28  来源:重庆青年报

随身笔记近年流行开来,它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日记。在记录随身笔记时,记录者可以插入手绘、贴画、照片、胶带等元素,从而将日常生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它显得庄重而充满仪式感。

高效的“清单式督促”

很多人都有制订计划的习惯,比如今年要通过什么考试、学一项什么技能、要求单位涨多少工资、去哪里旅游一次等等,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把计划和目标放在那里,没有进行细化,不知从哪儿做起,以至于最后都不了了之。由此看来,细化分解目标非常重要。年目标可以分解为月目标,月目标可以分解为周目标,周目标进而又可以分解为日目标,这样长计划变成一个个短计划,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目标,就便于我们实施了。这时,随身笔记就派上了用场。

我们每天可以把学习或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如果没有达成目标,我们要分析具体原因,看看它被什么事给绊住了,下次如何避免;如果顺利达成目标,我们也要分析一下,看看哪些因素有利于它的实现。我们还可以在随身笔记内自制一个打卡表,每天目标达成后就打对号,没有达成就打问号。在这种“清单式督促”下,我们渐渐会从“应付式”的消极工作状态过渡到“去闯关”的积极工作状态。

总之,随身笔记对我们实现工作计划非常有益。

准备适合的记录工具

随身笔记的主题很多,风格也很多,如清新的、复古的、可爱的、古风的,我们首先应该选择一款自己喜爱的风格,然后再购置与之匹配的工具。

记录随身笔记要先有一个本子,记录本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定页本、活页本、TN本。定页本的页面是固定的,所以尽可能选择厚一些的,比较耐磨损。用定页本记录一般就按照时间顺序一页一页地向前推进,目标明确,脉络清晰。

活页本方便携带,页面灵活,写得不满意时还可以换掉重新写,缺点是取装之间容易丢失。

TN本又叫旅行记录本,有标准版和护照版两个尺寸。标准版长度是21厘米,宽度是15厘米;护照版大小和护照差不多,可以放在随身包包里,适合旅行携带。

本子的内页纹路也很有讲究。很多达人在选择内页纹路时都会首选点阵或方格,这两种纹路便于排版。

胶带是随身笔记重要的装饰材料之一,可以将其作为独立的元素贴成一个框,在里面写上字或者贴照片,还能把它贴在画好的线稿内,这样一来,如裙子、云朵、水果等胶带图案就变成了线稿的色彩。

印章也是随身笔记必备的工具之一,很多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设计得十分精致。印章形式很多,常用的有单一图案、邮戳、日期滚轮等。与印章类似,贴纸大多是作为星星点点的装饰,材料有纸质的也有塑料的,风格大多可爱清新,贴在随身笔记中可增加灵动感。

随身笔记更像是一幅图文并茂的无声手绘,如果单纯用黑色中性笔写字就很单调,那么可以根据记录者的喜好购买一些彩色水性笔,漂亮的颜色可以和记录的整体文艺风格相辅相成。如果准备的是黑色纸张的记录本,记录者用彩色的高光笔可以写出很清晰的文字,这样风格更为独特。

其实,随身笔记既可以记录我们学习或工作中的各种计划、目标,也可以把我们身边时时出现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定格成永恒,让我们学会感恩生活,懂得眷恋人生。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生靳环宇据豆瓣、搜狐网、简书等资料整理

好书推荐

书名:《灵魂的事》

作者:史铁生

出版年份:2005年

内容简介: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读者评价:

@丁二: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灵鹰:对于一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人而言,他直视灵魂和死亡,思想相当深刻。强烈推荐。

@小石·位我上者灿烂星空:敬畏铁生,不仅因为他的精神,更因为他的文字,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光明。

书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冯克利

出版年份:2004年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书中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读者评价:

@白色的蓝:那些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越早看越好。

@uannnn:带着实用主义的眼光看了这本书,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阿里卡露娜:一本好书必蕴含丰富的可能性。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惊讶于其所能激发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