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重庆:保持战略定力 共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日期:03-14  来源:重庆青年报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针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3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记者会,邀请四位代表围绕如何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主题发言。

涪陵区:沿江化工企业今年全部关停搬迁

“涪陵区2018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同比增加22天,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保持在优良。”记者会一开始,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就列出了一组数据。

“涪陵是化工产业比较多的一个区。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最重要的就是长江沿岸的化工企业的关停搬迁。”周少政介绍,截至目前,涪陵区还剩下一家央企化工企业没有搬迁,今年内这家央企将全面停产并搬迁。

周少政介绍,涪陵区目前的做法是将全区的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到白涛工业园区,还长江沿岸干净整洁和生态平衡。同时,化工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后,还将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把化工园区打造成为绿色园区。

周少政介绍,涪陵正在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涪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2%,境内长江两岸第一道山脊线内实现了应绿尽绿。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涪陵综保区方案,涪陵正加速推进硬件建设、招商引资等相关工作,预计今年9月正式封关运行。

渝中区:保护母亲河,坚定站好渝中岗哨

记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表示,不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搞大拆大建,要坚定站好保护母亲河、生命河的“渝中岗哨”。

“渝中区虽然面积小,但是在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与开发中是很重要的一环。”黄玉林介绍,渝中拥有长江岸线和嘉陵江岸线19.1公里,其中长江岸线8.8公里,经过近年来的“退二进三”“进三强三”,形成了以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旅游、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为主的产业体系。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达96.8%,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渝中区旅游很火,也带动了餐饮行业的发展,有人说发展餐饮业会带来污染。”黄玉林说,关键在治理。今年渝中区将大力开展餐饮污染的治理工作,“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与开发是为了老百姓更好地生活,决不能让这些污染破坏了城市的品质”。

地处长江之滨的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是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的地方。黄玉林说,“母城”是一种文化,一条老街就有一个老重庆故事。渝中区要大力抓好“母城”文化建设,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进一步提升“母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过去一年,渝中区大力推进“母城”文化保护、展示、传播“三大工程”,“九开八闭”老城墙、东华观藏经阁、白象街、抗建堂等一批文物以及蜀绣、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妥善保护。深度推进“文商旅城”融合发展,高品质打造了十八梯、民国印钞厂、山城巷等一批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和特色老社区。“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到城市风貌中,让居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黄玉林说。

南岸区:广阳岛打造立体“富春山居图”

全国人大代表、南岸区委书记郑向东表示,南岸区要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全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最优空间,“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市,努力实现“南岸起风景”。

“南岸地处大都市区,生态环境更敏感、更脆弱、更宝贵,也更容易被感知、更让市民向往。为此,我们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突出规划与自然相生共融。”郑向东介绍,南岸区围绕“望山、理水、留空、融合、宜人”的思路,充分利用两山绵延、江河环布的资源禀赋,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让建筑布局、风貌、色彩和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和谐共生,展现依山傍水、城林交融的城市个性,让群众开门见山、推窗见绿、四季见花,可谓是“半城山水半城绿”。

“守护好大自然赋予南岸的这片好山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郑向东介绍,南岸区聚焦长江、南山、迎龙湖等重点区域,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南岸区高水平编制《水秀南岸起风景》规划,全面梳理水系资源,推动水、城、景高度融合。深入推进“河长制”,依法取缔长江沿线餐饮船舶12艘,启动沿江排水口整治,开展“两江四岸”消落区整治。建成南滨路25公里滨江亲水带,使之成为城市最亮风景线。

“我们精心守护好南山生态屏障。”郑向东举例,全面启动南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完成闭矿区生态修复11.9公顷,拆除违法建筑34.6万平方米,关停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户。高品质策划南山城市山地公园,致力打造“看见重庆、自在南山”的城市最美观景台。“我们以乡村生态振兴联动农旅融合发展,建成364公顷、主城最大的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着力打造集湿地保护、环境调节、休憩观光为一体的大都市区生态旅游新坐标。”

生态治理的红利逐步释放,全区主要生态指标持续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群众普遍感觉环境变得山清水秀、城市变得文明有序。

巫山:决不能将三峡的明珠毁在这一代

“近年来,巫山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让很多村民吃上‘旅游饭’、种上‘摇钱树’,推动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一江碧水是库区流淌的“血液”,“两岸青山”是三峡健美的体格。

为此,一年来,巫山着重处理好河流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占补平衡,有效管控长江自然岸线开发利用强度,长江巫山段自然岸线保有率达90.1%;同时,巫山2018年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营造林29.2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56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8%。

长江经济带的保护让巫峡大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而百姓也靠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

李春奎说,巫山因地制宜,在石漠化土地上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将之纳入全县经济“1+3+2”的产业发展体系,截至2018年年底,已累计完成脆李栽植22.05万亩,实现脆李年产量8.5万吨、实现年产值8.1亿元。

“除了巫山脆李,满三峡红叶也是巫山的另一张亮丽名片。”李春奎介绍,2018年,巫山新增规模红叶4万亩,到2020年可达20万亩。巫山红叶节已连续举办12年,累计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成为全国红叶品种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地区。

李春奎表示,巫山因江而生、因江而起,也必须因江而美、因江而兴。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巫山人的普遍共识,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已成为行动自觉。下一步,巫山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让八方宾朋来巫山“行千里·致广大”。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程颖据《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