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银联发布《2018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总额增长明显,同时,移动支付安全习惯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竖起手机的“铁大门”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省事,许多人都不会设置手机软件密码,更有些人,连手机屏保密码都免去了。试想一下当陌生人随便打开你的手机,忘记密码→通过手机短信验证,接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复杂的密码保护,也许会增加支付过程的复杂性,但是也防止了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漏洞,盗走钱财。
生活中存在两种比较常见的风险行为。一是更换手机时,未删除旧手机留存的支付敏感信息。二是不再使用具有支付功能的手机APP时,不解除银行卡绑定关系,直接删除APP。上述手机使用习惯,可能会增加个人支付账号被盗或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从而导致一系列诈骗情况的发生。在更换手机时,应删除旧手机中存留的支付信息,并在手机设置菜单内,点击手机恢复出厂状态;另一方面,删除手机APP前应及时解绑银行卡。
主动安装手机跳出的不明文件是移动支付主要的高风险行为类型之一,发生实际损失的人群比例高达95%。其主要原因是扫不明二维码后导致资金被盗,从不明渠道下载手机APP后资金被盗,以及连接了不明免费WiFi等行为,导致个人银行卡敏感信息泄露。
设置了密码,但是也要注意,目前很多消费者为了方便,将手机银行、支付软件等的注册账号、付款密码都设置为同一套密码,而且多为自己的生日或是亲人的生日。虽然便于记忆,却存在很大的风险。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漏洞来破解消费者手机绑定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获取支付信息,从而实施盗刷犯罪。
不要随便扫码点链接
市民在不少商场、步行街附近都能遇到推销人员向他们介绍,只要扫二维码加关注或下载软件,就能够免费获得一份小礼品。不少市民被免费礼品吸引,毫不犹豫掏出手机扫码,也有市民质疑,这样“扫一扫”真的安全吗?
二维码在很小的面积内能承载大量信息,印刷和识读成本更低,安全保密性更强,识别效率也更高,具有能“化被动为主动”的神奇。对普通用户来说,方便、快捷是二维码最大的优点,现在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自动弹出相关网页、收付款、添加好友等操作。
二维码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麻烦,由于二维码从表面上无法直观地看到内容信息,因此给使用人也带来了很多潜在风险。
当前,手机APP理财软件的迅速普及也降低了注册门槛,只要有身份信息即使不是本人也可注册账户进行理财,扫扫二维码,方便又快捷,如今,二维码扫描已成为广大商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宣传手段,伴随而生的是一些新型的犯罪风险。犯罪嫌疑人以扫码送礼,并登记手机号,持身份证拍照即赠送礼品为由,骗取身份信息,进而开通理财账户进行贷款。
早年的网址链接也是如此,用户收到链接,随意点击,信息就一瞬间泄露出去了,诈骗信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收到,但总是有人经不起文字的诱惑。
所以广大市民在移动支付中,尽量选择有安全扫描功能的扫码软件,最好有识别和过滤二维码的功能,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范效果,也不要随便去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
在支付过程中选择“反扫”,用户向商家展示二维码或条形码,然后商家使用扫码枪扫描用户手机完成交易,安全漏洞的路径完全被堵死。扫描二维码后下载的安装包要进行病毒查杀,确认安全再安装,即使是热门APP,也要谨慎下载使用。
未配置账户资金安全类保险
移动支付、网络支付属于新鲜事物,其存在的风险可能尚未充分显露。据相关数据显示,移动支付、资费消耗和隐私窃取是手机病毒排行前列的三大危害,其中移动支付类病毒占比68%,随着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个人账户面临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各类网络诈骗手法变化层出不穷,从职业来看,学生、IT和金融行业人群遭遇诈骗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尚未购买账户盗用相关保险的也不在少数,因此一旦受损,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情况比较常见。
很多人在使用支付软件时并不特别留意相关软件在资金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如支付宝免费的账户安全险保额为1万元,保障范围为余额宝、花呗、快捷支付、付款码的付款,如需将保额升级到100万元,则连续包年的保费为0.88元/年,如因被保险人的重大过失导致的盗刷,不在赔付范围之内。微信支付为用户微信账户(快捷支付、零钱、理财通账户)因被他人盗用而导致的资金损失实行无限次的赔付,赔付金额不封顶,不过,因银行卡或手机遗失而造成的损失不在赔付范围之内。
所以建议大家主动购买个人账户资金安全类保险以防患于未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财产保险公司自主注册产品报告显示,有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推出了个人账户资金安全类保险。从2016年三季度至今,37家公司共注册个人账户安全类型保险89个,基本覆盖了包括银行储蓄卡、信用卡等金融机构账户、第三方充值账户、网络支付账户在内的个人常用支付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各家个人账户资金安全类保险的赔付范围有差别,在购买保险时,还需结合自身支付习惯进行仔细鉴别,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陈美西实习记者靳环宇据《理财周刊》、搜狐网等资料整理
节后信用卡还款:临时额度须全额还清短期可优选“最低还款额”
春节假期期间,各项消费金额往往激增。在此情况下,使用信用卡“提前消费”,然后通过分期还款减少压力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在节后还款时,有部分情况需特别留意。其中,信用卡临时提高的额度部分,不能按照最低还款额还款,也不能选择分期还款,必须全额还清。
临时提额需一次性全额付清
“春节期间,聚会、购物、出游、娱乐都比平时频繁,为了保证消费时不捉襟见肘,我就选择调整了信用卡临时额度。”某市民表示,“等账单出来后,再分期还款这样压力小很多。”
这样的选择并非个例。事实上,对于固定额度有限的持卡人而言,在出现集中大额消费时,临时提高额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选择。但需要留意的是,不同于固定额度,信用卡临时提高的额度部分,在还款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信用卡临时额度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超过期限自动恢复到原有额度。临时额度失效后,使用到的临时额度不享受循环信用便利,将计入最近一期账单的最低还款额,须在到期还款日一次还清。”业内人士指出。
以上述市民为例,其信用卡固定额度为2万元,节前通过临时提高额度,可用额度变为3万元,并在春节假期期间全额消费。那么,在无法一次性还清所有欠款的情况下,其最低还款额应为固定额度的10%外加临时提额部分的消费金额;其中,临时提额部分需一次性全额付清。
如在到期还款日前未及时归还账单最低还款额,则会收取滞纳金和利息,其中逾期滞纳金一般为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同时,还会对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
与之相似的还有信用卡取现业务。2018年起,已有多家银行将信用卡透支取现额全额计入当期账单的最低还款额。“信用卡预借现金不享受免息还款,除按照取现额的1%~3%收取手续费外,从取现当天起至清偿日止,每日还会收取约万分之五的利息,资金成本较高。”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短期可优选“最低还款额”
另一方面,在无法一次性还清信用卡账单的情况下,部分持卡人往往会选择分期还款。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这种还款方式虽然没有利息,但会产生一定的手续费,手续费根据分期期数有所不同。
按照银行规定,信用卡分期业务一般可以分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或24个月,每月为一期。据不完全统计,在选择分3期时,每期手续费率为0.55%~0.9%;分6期时,手续费率为0.6%~0.8%;分12期时,手续费率为0.6%~1.2%;分18期与分24期时,手续费率均为0.6%~0.75%。总体来看,单期费率在0.55%~1.2%不等。
此外,根据部分银行规定,如办理分期业务后,即便提前还款同样需要支付后续手续费。如某国有银行规定,持卡人已成功办理账单分期,如申请提前还款,经银行确认后为持卡人终止其分期业务,已收取的分期手续费不予退还。同时,持卡人须一次性支付剩余的所有各期本金及手续费。
在此情况下,如果消费金额不是特别高且短期内能够偿还,可以优先考虑选择最低还款额。此时未归还部分不再享受免息期,将从消费入账之日算起,每天收取万分之五的利息,并按月复利计算,较分期还款更为灵活。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陈美西实习记者靳环宇据中国经济网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