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剑作为一种开放性技能类运动项目,除了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和技战术条件外,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击剑是最能锻炼人的运动项目之一,如果长期练习击剑,整个人的气质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注意力需保持高度集中
练习击剑需要在高强度的对抗下保持思考,或者说是在困难下保持头脑冷静。尽管术语上说这和有氧无氧有关联,但更多地培养了专注度,一个瞬间走神可能就会失分,没有过渡和休息的机会。比如时刻观察对手脚步,争取抓住对手上步一瞬间进行弓步或冲刺,或者在试探阶段根据对方行动有意调整脚步、距离,试图创造对自己有利与主动的环境。
击剑的时候全副精力100%投入进去和没有全神贯注完全是两个水平,个人最佳状态是脑子完全调动起来,密切关注对手的动作,同时还要分析对手意图、风格以及自己可以用的策略,要随时把握时机。
人的大脑和骨骼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大脑越紧张,骨骼肌也就越紧张;相反,当大脑处在安静状态时,肌肉也就开始放松。当击剑队员们有意识地放松骨骼肌时,骨骼肌进入大脑的本体感受刺激物便越来越少,大脑就会越冷静。可见,大脑决定着肌肉的紧张度,而肌肉也对大脑工作的状态产生很大影响。
要想使动作加速,击剑运动员应该知道在什么时间使用哪一块肌肉,以及掌握使用不同肌肉的时机,但许多运动员为了达到要求的速度,同时又要肌肉完全保持放松状态,往往过度加速引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因此,运动员必须首先掌握正确用力的顺序,然后结合心理肌的调节法来改善肌肉用力的情况。特别是上肢的发力过程,要求运动员持剑手向前伸时应按照手指、手腕再到肘关节的顺序。肌肉和关节完全放松,动作应该轻,剑尖好像是拴住的一条线,往前拉似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放松方法,体验上肢的用力情况,以提高大脑对肌肉用力控制的精确性。
丰富战术意识
在击剑运动中,由于运动情景快速多变,这就要求击剑者随时随地不断地变化动作,因此,丰富其战术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如在训练中创造接近实战的条件,在远、中、近三种不同距离条件下,综合运用攻、防、反三大类技术动作,培养积极主动的意识、思维判断、应变能力以及瞬间果断行动的能力,从而丰富击剑者的战术意识。
从技战术角度出发,结合击剑专项的模拟训练,能提高击剑者在比赛中的适应能力、注意力和状态自信心,为其技战术的发挥和得分率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模拟训练能有效提高击剑运动员的注意广度、注意转移、注意分配和注意稳定品质,使击剑者对赛场上可能发生的情景及时应对。
而在真正的赛场上,还要适时加入心理战术。当对方情绪低落时,要抓住时机发动进攻,促使场上局势一边倒;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要设法打断对方进攻的势头,可利用规则允许的方式暂停比赛,如整理剑、系鞋带、擦汗等,借机稳定阵脚和情绪,使自己有时间考虑一下对策,争取扭转战局;也可运用规则给裁判员施加压力,如裁判对自己不利时,可主动申请角裁判或及时对上一剑的处理向裁判员进行合理咨询。
赛前,教练员和击剑者必须对双方的实力、风格、技术特点、薄弱环节、运用的战术及击剑者的心理特点等,做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并制定可行的作战方案和应变策略,增进信心和调控能力。比赛中遇到紧急时刻,要根据对手特点,合理组织、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控制战局,取得心理上的优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击剑中,只有身体、情绪、思维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战斗效率。
是一项较为安全的运动
很多人对击剑这项运动没有了解就望而却步,认为这项运动很危险——提到安全,我们关心的无非是是否容易被伤,或者是否容易受伤。
事实上,没有一项运动能保证你在参与的时候不会受伤,有相关研究表明,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击剑被认为是一项较为安全的运动,随着击剑渐渐演变成一项体育运动,现在的击剑对装备要求很严格,引入了完善的保护衣具,并采用钝的剑尖,消除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个人穿戴设备包括击剑服(小背心、外套、击剑裤)、护胸、手套、金属衣、面罩、手线、头线、击剑袜及剑,在正式比赛中,裁判员会依据要求检查确保运动员的穿戴设备都齐全。
击剑交锋前,必须充分热身,以防自伤,热身活动时间不得低于十五分钟。热身时,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频率不能过快,在疲劳情况下不宜进行。
在进行击剑运动过程中,保证技术动作正确是不容易出现受伤的前提,所以练习基本技术阶段的时间会很长,在不断重复及反复纠正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及动作习惯。弓步练习不能过多,以免肌肉韧带和关节损伤,在击剑过程中,千万要量力而行,以防脚踝、膝部、大腿肌肉等部位扭伤拉伤。
剑是斗智斗勇的体育活动,请勿玩命劈刺对手,以防给对手或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讲求点到为止,以轻、巧、灵取胜于敌,在击剑过程中,心态要平和,放松全身的肌肉,呼吸自如。
尤其要注意肩、臂、手腕关节的放松,精神紧张,导致肌肉僵硬,以致到了无法正常呼吸的地步,将直接导致运剑和步法的灵活性降低,并降低反应速度,且大量消耗体力,同时,会影响肢体的协调性。
注意身体的协调性也是一大准则,其特指步法与剑的协调。
在击剑后,应进行放松活动,通过放松方法使体温、心率、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锻炼前的正常水平。从预防损伤的角度来看,这同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一样重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放松,可以防止锻炼后出现的肌肉酸痛,有助于解除精神压力。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搜狐网、爱击剑等资料整理
藏书20多年,他在郊区开了家小院书屋,五湖四海都慕名而来
重庆黄桷坪铁道四村,到处张贴着拆迁的告示,这里是重庆还难得一见的老村。
穿过街道和雨棚,有个铁轨三角道。这里曾是老重庆的停机坪和最早的火车掉头点,见证了渝都的变迁。行至铁轨对面,雨中静立一座“军哥书屋”。这里有位爱好方志图书的收藏家,端了杯清茶候着暂时陌生的来客。
把重庆装进小屋
来到书屋时,军哥正在厨房备茶。没来得及先跟他打招呼,我被面前的墙吸引住了。
“重庆大事记”是它的名字,细细看来每一块小砖上都写下了一个事件、一个时间,重庆的变迁便流转在这一笔一画之中。
跨进台阶,外室的第一堵墙又让人惊喜。这面墙叫“重庆记忆”,墙上挂满了各种老街的地名牌。有一些现在还用着;有一些在长辈们的口中听说过;还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就再也不会知道的。
“敦厚坡”“白羊背”“凉水沟”“小水池”……这些地名的背后,就是重庆建设的过程。每一块标牌几乎都是军哥自己,去到每一个拆迁区捡回来的。
进到内室,左手一面全是方志类的藏书。书架是军哥自己动手做的,书也是他慢慢淘回来的。藏书的内容几乎都跟重庆相关,桥梁建设、船舶公司、道路规划……重庆几十年的成长,仿佛全都装进了这个小房间里。
喝杯清茶交个朋友
作为方志图书的收藏者,军哥已经坚持了20多年。书屋里的书涵盖方方面面满足不同需求,却仅仅只是军哥藏书的1/15。他大概算了下,20多年间,他的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多册了。
除了是方志图书的收藏者,军哥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拾荒者”,经常会捡一些材料回来改成有意思的手工,还结交了不少这样的同道中人。
书屋的元素,从方志图书的展示到手作的爱好,不断丰富起来,这些也就是军哥搭建书屋的初衷——铁轨旁即将拆迁的老房子,用不了几个钱,却能用心搭建起,一座三五好友谈天说地的游乐场。
主题有了,主体当然还是人,新朋友老朋友这些是军哥最大的收获。军哥说:“你要感受一座城市,一定要和当地人打交道。”
所以每周日,书屋都会举办露天电影会,邀请当地村民一起来看。挑选的大多是没有字幕的老片:《抓壮丁》《铁道游击战》《刘三姐》……
夜幕降临电影开场,时间好像回到过去走十几里山路,只为看一场电影的简单日子里。对大部分村民来说,他们看的不只是电影,还有年少和光阴。书屋建在这里也就半年多,军哥和这个村好像是一起长大的。
我们聊天的时候正是中午,隔壁的大哥一次次端着汤碗进来问他,要不要吃饭。刚来时,军哥找他们“借”蔬菜瓜果,自己做了泡菜又端着送过去;隔壁家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和他成了忘年交,常来书屋找他玩。张家长李家短,村里的情况给他介绍了个遍。军哥也不客气,常常去她家理发店打扰。
所谓人情,就在这样不怕麻烦的交互中逐渐形成。
感受另一种重庆
军哥的热情和书屋的有趣,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新朋友。人是越来越多了,军哥也只象征性地收5块钱茶钱。饿了就留在书屋吃饭,有什么他做什么。不论这天吃的什么菜,吃了多少,每人也只收15块钱饭钱。
新朋友来到这里也随性,带着食材或带着厨艺,谈笑嬉闹着一日三餐。身边刚刚还在安静看书的女孩子,这会儿已经洗手下厨做佳肴。
这么多新朋友里,最受客人们欢迎的要数“鸡叔”。爱骑机车的大叔讲起道理来像是讲评书,无论是佛理还是女孩子的择偶,他总能侃出个一二三,还叫人心悦诚服。
有意思的地方自身就有聚集效应,五湖四海慕名前往的外地来客越来越多,书屋有两本留言簿,朋友们的真情都在上面。我完整翻阅了所有,除了对军哥一致热情的好评外,让人更留心的是许多外地朋友的评价:“细碎的话语间感受到一座城的血脉。”“来了以后才知道,重庆此行无遗憾了。”“从广州来,落地便直奔这里,这才是重庆特色。”“重庆真是座很有意思的城市。”
“火锅、美女、轻轨、魔幻……”这些都是重庆,但重庆绝不仅于此。它的历史和发展、它的过去和灵魂,在文字的记载里、在交往的随性里、在军哥的书屋里,或许也还值得一品。
临走时我没有留言,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再来。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钟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