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用具、泡法皆是学问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著名饮品,茶受到很多人喜欢,由此也慢慢演变出来一种喝茶品茶的茶道,它既是一种饮茶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修身的生活方式,亦是一种以茶为媒介拉近彼此关系的礼仪。
泡茶用水至关重要
好茶需要好水,好水方能泡出好茶,泡茶用水至关重要,尤其是新绿茶,芽叶柔嫩,以山泉水为佳。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水质不好,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好水的标准是“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
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择水先择“源”,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谈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水品贵在“活”,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所著的《斗茶记》中“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水味要“甘”,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水质需“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水温对茶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泡茶水温过高,茶叶会被烫熟,叶底变成菜黄色,失去观赏价值,茶汤也会变黄,茶中所含优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会遭到破坏,同时咖啡因、茶多酚等都会过快浸出,使茶汤产生苦涩的味道。如果泡茶水温过低,则会造成茶叶轻浮于水面,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浸出,茶汤稀薄,味道寡淡。
茶具选择重在“宜”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这个步骤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马龙助攻,其实也就是中国人比较讲究,而且在表演的时候看起来非常好看比较有花式。
然后是温杯,将烫壶的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倒水的过程也是很有讲究的,需要将壶嘴点头三次,不能一下子把茶壶倒满,这样的程序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而且非常好看。
下一步则是分茶,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奉茶时,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而客人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正如周作人先生对茶道的理解:“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实习记者靳环宇据中国普洱茶网、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理
体味乡村之趣
重庆有家远离喧嚣的隐世农庄
重庆有家火爆的咖啡店,贩卖城市下午茶的悠闲。人多了,店挤了,这样的休闲好像不够了。小团队琢磨着,是不是能把“休闲”再做大一点?
于是,渝北区内放牛坪上,咖啡馆开进了小山头,一家花园农庄诞生了。
特别的朴门农法
从渝北驱车至农庄,大概需要45分钟。大概是距离主城,可以在深山看四季最近的地方。你或许见过葱郁的森林、被笼罩的天空,但冬季的这里,一定是你未曾到达的仙境。
一溜的云雾后,我们来到农庄脚下,停车场就在山脚,至此不再允许私家车进入。游客只能步行,或搭乘农庄游览车前行。没有上餐厅,没有看菜园,工作人员直接带我们到了农庄的咖啡厅。小山头里,这是他们来到后建的第一栋房子。
不吃饭不住宿也好,种菜看动物,来咖啡厅贪一下午的悠闲,这是不变的初衷。
这群“卖咖啡的”,用了数月的时间学习如何做一个“farm”。他们研究的所谓“种田”,有个名字叫“朴门农法”。
它追求与自然调和的永续生活方式,将土壤、植物、动物、能源、水等每一个元素巧妙结合。各尽天职、相互依存,最后实现“所有的存在皆有意义”。
由此产生了农庄的三大主题:People、Nature、Science。
参照这样的理念,他们设计出一个TeiKei菜园,TeiKei菜园内,追求不施肥、不杀虫,遵循时令采摘,让作物的生态实现自循环。
菜园旁边就是农庄的白马餐厅。真正实现,只用百米食材便从田间来到口中。
自然才是主角
朴门理念其实不仅是农法而已,它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课题。在这里,自然是绝对的主角。
还记得前段时间,被拍照毁掉的粉黛花海。在这也有一片,但它们在这里,美丽地度过了完整两个月的花期。农场里开了个Mini动物园,但还没见过哪家动物园,为动物的集会专门修个广场。
为了不打扰它们不打扰自然,也为了保证客人的体验,这里不接受无限制来访。来客必须通过微信提前预约。
农庄自然是有住宿区的,但为了保证体验质量,它们在小山头的另一边,不对外开放。
无论哪种,和自然共眠的原则是,“尽量简化”。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对桌椅足矣,你想感知的世界,在窗外在门前。
除了在自然中放松外,主人还希望我们能关注身边的人。
城市社交中“陌生人”和“亲近者”的界限越来越分明,社会群体间的交往常态是:擦肩而过。
小屋前就可以举行篝火晚会,山林间还有露天影院,你和陌生人之间只差一句“你好”的开场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与陌生人相处是农庄的另一个课题。
他们欢迎各种有一技之长的人来农庄展示或开课,把眼中的世界分享给他人,也通过身边人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参加完课程的旅法钢琴家,便决心在农庄举办自己的第一场演奏会。
城市并非生来就是城市
“城市并非生来就是城市,乡村也不是一直都只是乡村。”这是这趟旅途中,我听到最有意思的一句话。除了自然人类的共生外,他们还有个大概念的愿景——建造城市和乡村的交流站。
年轻的血液往往从乡村流向城市,但他们的到来,带回了一批想要返璞归真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感受自然的馈赠,建设生态的理想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他们的每一次开课,无论种类都免费向村民开放;还为村里的“专业农夫”提供新的工作机会,来做他们最擅长的活计。给乡村带来城市的资源,当然给城市置换回乡村的魅力。
农庄所在的位置,叫做放牛坪,当地盛产甜美多汁的野梨。每年的秋冬,庄里的野梨正长得喜人。他们便将这自然的美味,送回城市的餐桌。100斤野梨仅熬制6斤梨膏,润肺养胃止咳,是城市人的“养生膳”。
美食有了,美景也要有,他们还策划起了婚礼,打破传统婚礼的所谓“流程”,饱含了乡村的自然和山野的祝福。
终于要下山了,大雾来去自如,全看心情。
我们约定好,在夏季的时候再来一次。到农庄里来,看一场云端上的日出和日落。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钟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