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快推进

1月29日,重庆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记者会上介绍,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5200亿元,增长15.9%;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增长20.7%,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21.3亿美元,位列中西部第一;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2.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3.8%,位列中西部第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释放出了强劲的活力和动力。
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3000班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近年来,重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推动全域开放,持续拓展开放通道、着力完善开放口岸、有效提升开放平台、不断壮大开放主体、持续优化开放环境,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建设、动力强劲。
在拓展开放通道上,“重庆统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托铁公水空四种方式,已构建起融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新格局。”张智奎称。
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长江外贸货运量占比超过90%,货值占比近50%,去年新开通的渝甬铁海联运班列已开行143班、运输集装箱超1.5万标箱。向西,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3000班,2018年开行超过1000班,建设德国、俄罗斯等国外集散分拨点超过40个。向南,建立起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对接“一带一路”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657班;重庆—东盟跨境公路班车累计开行661车次;重庆—河内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55班。向北,“渝满俄”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连通中蒙俄经济走廊。空中,加快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16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83条。
已形成“1+2+7+8”开放平台体系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1+2+7+8”开放平台体系,即1个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3个国家级经开区和4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保税港区、3个综保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1个国家级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18个平台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总额的八成,外商直接投资(FDI)占全市比重超七成。
两江新区开放引领和口岸集成效应初步显现,逐渐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落地改革试点任务129项,复制推广试点经验127项,推出创新举措141条,形成全国首创案例6个、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1个;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取得新突破,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并批量化运用;落实政策项目“双清单”制度,累计新增注册企业2.2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到2317亿元,累计落户重大项目1677个,投资总额5269亿元,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明显。
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陆海新通道”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到支持政策64条,中新金融峰会于2018年成功举办,累计签约项目156个,总金额224亿美元。
口岸环节优化逾30%
重庆以通关便利化为抓手,逐渐形成了畅通完善的开放口岸。目前,全市共有4个开放口岸,具有9类进口特殊商品指定口岸功能,口岸布局持续优化。
张智奎介绍,重庆启动了智慧口岸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关区全覆盖,在国内率先实现在线国际结算、提出进口药械全程追溯等9项创新功能,口岸环节优化逾30%,企业成本下降逾10%。
全面实现关区通关一体化,持续深化7×24小时通关保障措施,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了40%。重庆海关1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是239小时和15.12小时,截至2018年底,重庆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82.6小时、0.94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65.49%和93.78%,超额完成压缩三分之一的目标任务。
此外,重庆还积极清理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加强联合督促监管,清理不合规收费,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向社会公布的重庆水运口岸、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含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清单以外的项目一律不得收费,水运集装箱合规成本降低了954元/标箱。
全市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6000户
“重庆坚持以‘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为引领,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加工贸易模式,积极推动‘重庆造’产品走向全球。加快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形成促进开放发展的新动能。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张智奎介绍。
为了让重庆真正成为亲商安商富商的开放热土,重庆以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人文化为依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环境、人居环境,吸引汇聚全球投资主体,对53个国家施行“72小时过境免签”,与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交流,累计有20个国家在重庆设立签证中心,各方往来便利。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国际社区、国际购物中心、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重庆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五。
“目前全市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过6000户,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287家,较2017年增加8家。”张智奎称。
三方面着手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月27日,市长唐良智在重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9年重庆将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持续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全方位开放,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就是其一,并将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首先,在增强通道辐射能力方面,重庆将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高标准建设出市出海出境大通道,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南向,加快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动沿线省区打造重庆运营中心、运营平台和物流枢纽。西向,完善中欧班列(重庆)功能和网络体系,新增一批境内外集结分拨点,增开中亚班列。东向,加密渝甬铁海联运班列,推动落实长江黄金水道优先过闸机制。北向,做好“渝满俄”班列常态化开行。空中,大力发展基地航空,以国际直达为重点优化航线网络,力争新开通10条国际航线。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促进各类开放通道互联互通。
其次,将持续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动各类开放平台功能协同、通关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资源集聚能力,强化招商引资,壮大主导产业,支撑全市发展。两江新区,要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保税商圈、邮轮母港和国际合作中心。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要加快推进中新金融科技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际数据通道等标志性项目,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自贸试验区,要按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要求,加快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争取更多金融开放试点政策落地。
此外,还将强化口岸支撑功能。优化口岸布局,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至果园港区,推动万州机场口岸开放。改进口岸服务,深化国际国内通关协作,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发展口岸经济,打造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探索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采购贸易基地,加快建设“产业+跨境电商”特色园区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