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散碎落,监管困难……城市的边角地,一向被看作是“城市疤痕”。为了盘活边角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去年8月开始,重庆召开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启动会,明确今年至2022年期间,主城九区加两江新区,将修建92个社区文体公园。
日前,社区公园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预计春节前共有30个社区文体公园交付使用。
新建社区公园盘活边角地
边角地,主要指未登记土地使用权属,实际控制人为区政府(管委会)或市(区)土地储备机构(投融资平台),不宜单独实施项目建设且土地面积大于1亩的国有土地。
在主城区,有不少“零散”的土地没有使用,比如两个小区之间的小块土地、道路与建筑间的空置地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也是市民常见的边角地。这些地块面积不大,不适合进行单独的开发建设,所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合理利用这些边角地,盘活小、散、碎的地块,让其成为市民日常休闲锻炼的地方,不仅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市的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城市开敞空间。
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并借鉴外地经验,去年8月,重庆开建首批1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这些边角地主要分布在渝中区、两江新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以及大渡口区,面积最大的为2.62公顷,最小的不到0.5公顷。
日前,这十个社区公园已经交付使用。
公园的设计建造中,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当地特色文化和传统风貌有机结合。
如凤鸣路体育文化公园廊架的设计就融合了重庆剪纸艺术,有阳光透过廊架时,剪纸的光影就会在地面呈现;儿童戏沙池中的沙子,不是一般的河沙或者海沙,而是通过粉碎石英石制成的细小颗粒,后者不会形成粉尘,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不损害儿童健康。
位于海尔海语江山北侧的大水井体育文化公园,连接了锦绣嘉陵小区后门和李家坪车站,解决了居民从前需要绕路的烦恼。
社区+文化+体育成公园三大特色
据了解,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是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服务群众的重要民心工程,主要功能在突出“社区”“体育”“文化”三方面。希望通过公园为居民提供体育和文化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在社区功能方面,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是周边居民间相互沟通的公共空间,有利于融洽邻里关系,建设和谐社区。
在体育健身方面,设计结合场地地形特点,除了安排基本体育功能外,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各类运动场地还植入科学健身规则,通过地面运动符号、图案、数据,进行标准运动姿势示范,帮助市民更加科学有效地健身。
在文化方面,公园利用园内文化展示墙、建筑设计小品等将当地特色文化、传统风貌、优秀历史文化进行有机展示,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来看,重庆主城区的边角地主要有三种,每一种的修建布局情况也有所区别。
第一类可打造综合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该类地块较为规整、高差不大、面积较大,共有23宗806亩(约占44%),适宜建设一定数量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大、中型体育活动场地,配套部分书吧、医疗服务点等附属设施,一站式满足周边居民全龄休闲健身需求。
第二类可打造亲水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此类地块低缓狭长,共计27宗674亩(占36%),主要修建以河岸滨水生态景观为主,植入健身步道、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小型运动健身设施,配套文化康乐设施。
第三类可打造园林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这一类地块较为狭长或坡度较大,经整治后适宜进行紧凑布局,共有42宗375亩(约占20%),打造方式以园林绿化景观为主,建设少量的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地,配套儿童活动、文化康乐设施。
市设计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边角地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将充分考虑重庆的地形特征,并结合市民需求来进行设计。
到2022年主城修建92个社区文体公园

未来3年,在主城区1840亩边角地上,将建设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到2022年,主城区增加城市绿地3000万平方米以上,新改建社区公园(游园)和社区体育文化公园300个……
据了解,利用边角地修建的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将覆盖主城九区与两江新区。从具体分布看,渝中区5个、两江新区10个、渝北区11个、江北区4个、北碚区10个、沙坪坝区8个、九龙坡区3个、南岸区10个、巴南区25个、大渡口区6个。
经初步测算,92个社区公园可布局各类健身设施1223个,其中五人制足球场23个、标准篮球场83个、三人制篮球场21个、羽毛球场154个、排球场40个、乒乓球场370个、其他健身设施532个。建成后,可形成满足群众就近健身锻炼、社会交往需求的高品质邻里中心,服务周边市民约213万人。
公园完工后,将由专门部门进行为期20年的运营维护,在运营时将使用智慧公园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不仅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还可以及时反馈公园设施的情况,方便运营方进行定期保养;公园中还建立了相应的便民设施,如: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无人贩售机、智能广播,还有智慧之眼视频监控、感测设施(如环境因子检测)、智能求助设施等。后续将组织艺术展、非遗展等活动。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表示,利用边角地修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对市民日常休闲锻炼大有益处,能够有效解决场地缺乏的问题,是一件有利民生的好事。同时,通过对这些城市“死角”的改造升级,也能提升城市品质,达到完善城市形象的效果。
城市提质计划成效初显
其实,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公益项目或者民心工程,它更是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是深入了解城市提升计划本质的一把钥匙。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重庆市主城区“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提升行动方案》《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的陆续出台,重庆提升城市品质成为了全市年度热词之一。
社区公园的建成实现了城市提升计划里提到的“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美景。
除了增绿添园,重庆市政府发布的《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提升行动方案》还提出,在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公共厕所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实施城市公共厕所提档升级行动,到2019年主城区新增公共厕所720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到2022年,主城建成区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乡镇(街道)比例达到70%,主城区和渝西片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取得明显成效;在综合治理城市“顽疾”方面,加强城市出租车管理,依法治理城市“僵尸车”、城市“牛皮癣”和“发卡族”,综合整治车辆违法行驶、违法营运、违法停放、违法占用交通设施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蓝天行动”等……从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等入手,用心打造每一处街巷、景点和建筑,让城市一步一景、步移景换。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陈美西据《中国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马路社等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