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就事论事,是职场上最被忽略的品质

日期:01-10  来源:重庆青年报

在职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就事论事,但不巧的是这个大家都认同的品质,却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个。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沉浸在自身的主观判断中无法抽离,忽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从事情出发和就事论事。

因此,当我们在面临一些工作中的问题时,要坚守就事论事的品质,从问题出发,保持平和的心态,保留客观的态度,以就事论事的品质收获职场上最大的进步。

很多人都会忽略就事论事

在职场上,我们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会面临各种突发的小状况,此时,我们都希望能从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在更多时候,我们当中很多人往往忽略掉了这个职场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就事论事,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的做法却与之相反,不少人喜欢用单一的事情就去评判他人,反而忽略掉了从事情本身出发。

在评判一件事的是非对错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事情本身。“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从事情本身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经由事情去随意评判他人。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就事论事的重要性,也要明白忽略就事论事所导致的严重性。

任何时候,在评判一件事或人时,切忌完全从主观意志出发,而没有客观的尺度。

就事论事,是一个成熟个体的高贵品质,也是一个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基石。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准确抓住痛点,对症下药,继而更全面、客观地发现问题所在,并有效解决问题。

摒除认知偏差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明白就事论事的重要性,但却很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问题发生时,有的人最先想到的总是去探究谁做了这件事、Ta是什么身份背景、Ta以往的行事风格等。最后,才能够关注到事情本身,而这其实是一种颠倒的逻辑顺序,这种颠倒的逻辑顺序使我们看待事情的主次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对事情客观的评价。

在生活中,有的人往往会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认为个人的切身感受才是最真切的,完全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看待问题,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导致对事情的处理判断上出现了偏差。

这种忽略事情本身,失去了以事论事评判标准的做法,也让我们很难看到事实的全貌,或者选择性失明。人性是复杂的,即使是一辈子的善人,也有可能做过亏心之事;即使是公认的大恶棍,在某些特定时刻,也可能会做几件善事。

我们当然应该承认,就算是善人做了亏心事,这事也是错的;就算是大恶棍做了善事,这事也不能就不算作是善行了。

就事论事,能够让我们屏除由外部因素或自我立场所形成的“认知偏差”,在更客观、公正的条件下看清事情的本质,从而更高效地处理问题。

切忌无限放大问题

很多夫妻或情侣吵架时,经常会从一件小事开始,逐步升级,互相指责批判,将小争执变成大战争。这就是典型的不能就事论事造成的恶果。

相反,如果在有矛盾时,双方都能有意识地将讨论点控制在当下发生的这一件事情上,不翻旧账,不人身攻击,那么吵架就真的不可怕。吵架的焦点就会放在事情本身而不是上升到双方对骂的局面。那么解决的方法也会变得简单,只是两个人发现问题、继而集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已。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就事论事,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约定。约定的内容是:避免互相无节制的评判,遵循相对客观的真理。避免互相无节制的评判,就是尽量不要做过分的引申。例如,在工作中针对一项工作产生分歧时,讨论的重点应放在工作本身,而不是产生分歧的双方。遵循客观真理就是不把事情以外的因素先入为主地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影响工作进度。

在职场中,对待工作内容时,切记不要让先入为主的成见主宰自己的判断。判断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关注问题本身而非其他外在因素。

另外,就事论事,还可以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减轻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归罪心理。例如,在工作中发生争执后,首先考虑不应该批评谩骂与你争执的人,而是静下心来找出争执发生的原因并改进,这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减少怨气,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再比如,工作时,遇到老板发脾气或同事不好相处,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确定自己的行事没有不妥之处后,就可以不用患得患失。反过来,过分地去猜想老板或同事的心思,反而影响自己的状态。

多角度思考

了解就事论事的重要性后,就要明白如何做到就事论事。

其实不论是什么事情,大或者小,高深或浅显,我们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只有多方位地站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才会得出最满意的答案。要想做到真正的就事论事,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考方式,来逐步锻炼出这种品质。

首先,当我们对事情下判断前,最好先问自己,对这个事情自己下意识的看法是什么,有没有厌恶或赞同的明显倾向。再想想,自己的这种下意识看法的依据是什么,能不能找到理由反驳。这样几次三番,你会发现,你的很多理由其实站不住脚,然后就会自我审视,逐渐向更理性、更客观转变。

其次,讨论一件事情时,不要为了赢而讨论,要学会端正自己的心态。一旦有了争胜的心态,就会千方百计想要压过对方的观点,很容易就会偏离到人身攻击上。

再次,记住任何脱离实际情况的假定,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不要去假定,如果有个富婆要你男友去做小白脸,他会不会变心。这种空泛且毫无根据的假定性问题,想多了,不仅对事情的有效解决没有好处,还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疑神疑鬼风声鹤唳的不健康状态中。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以就事论事的原则去处理职场上的问题,收获愉悦、高效的工作氛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廖婷婷据智联招聘、富书等资料整理

HR让你回去等通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回去等通知吧”,俨然已经成了面试结束的一道宣判。听到这句话的人,也就开始了煎熬的等待。我一定能等到通知吗?他这么说,莫不是暗示我已经被淘汰?

HR不可能直接告知结果

我们要明确的是,HR是不可能直接告知我们面试结果的。面试之后,HR和公司需要充分地考虑,才能给出准确答复。让求职者“回去等通知”,其中有三种可能。

首先,等通知是规范流程。对于公司来说,面试只是招聘中的某一环节。从确定招聘岗位到发布招聘要求,再到笔试、面试,最终审核,这其中有着规范且严谨的流程。让你“等通知”,是因为公司需要一定时间审核你各方面素质,确定最终人选以及安排岗位与工作内容。

其次,HR需要再作筛选。一个岗位不止一个应聘者,少则三五个,多则上百个。除了个人综合素质与笔试面试表现,企业方的考虑也不可忽略。

最后,等通知是客套话,最终一般有两种情况,30%暗示你已经落选,还有70%表示需要进一步考虑。

简单判断面试结果

首先,从时间判断。HR给出了明确的回复时间或考虑时间,或主动和你敲定时间,询问你何时能入职,了解你的具体安排,说明他们已经定下你了,正在进行最后确认。或者,面试时间达到半小时或以上,说明HR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了解你。当然,前提是对方一直在追问,且问得详细深入。

其次,从HR的行为判断。他一直保持专注,不仅集中注意力,且对你所说的内容流露兴趣,在你讲得精彩的地方频频点头,他对你所说内容表示强烈兴趣,或者他一直对你所说内容表示信任与肯定,而不是屡屡质疑。

最后,从HR的立场判断。一般的面试主要以求职者说、HR听为主,HR通过你所说内容判断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这份工作。如果HR反客为主,不断主动向你介绍公司的各方面内容,那就说明HR已经认可了你,想多讲讲公司,让你深入了解。

等通知时如何准备

等通知时一般要做充分准备。

一种是认为自己80%能被录取的:收集好个人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准备好身份证及其复印件、银行账户、证件照等。提前充电学习,熟悉职位内容。进入职场,没有人会主动教我们,最好靠自学,才能不断进步,始终保持在前排行列。

另一种是认为自己被录取的几率很小的:不要以为面试结束后就能置之不理,更不要因为被淘汰而完全屏蔽了这场面试。事实上,每次面试都是值得学习的重要资源。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不再犯。继续调整求职方向与意愿,完善与更新简历。简历不能老用同一份,基本每次参加面试都要更新一次,才能更加匹配。

“回去等通知”,重点不在通知,而在于等。究竟该怎么等,等待时要做什么,怎么做才不会浪费时间,是你进入职场后遇到的第一道考验。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司逸楠据智联招聘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