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冰钓,冬季户外新潮流

日期:01-10  来源:重庆青年报

说起钓鱼,许多钓友纷纷摩拳擦掌、按捺不住,话说有一种钓法是北方钓友的大爱,南方钓友望而却步,那就是冰钓。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破冰取鱼。你是选择窝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烤着火擦钓竿,还是拿上装备呼朋唤友去冰天雪地里一起颤抖着冰钓呢?

冰钓装备不可少

冬季冰钓,在阳光明媚、风力较小的情况下,戴上保暖防风的棉帽子和露指棉手套,穿上厚厚的羽绒服、羽绒裤、厚底大棉鞋或雪地靴,背风作钓一般还是可以应付的。但在风力较大、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专业的挡风墙或帐篷则是你愉快作钓的不二选择。如果准备不充分,发生冻伤或患上风湿病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厚厚的冰面上垂钓,需凿冰开洞。锋利坚韧的冰钎和清理冰碴的笊篱是你必不可少的装备;如果冰层厚度达到40cm以上,专业冰钻就得列入你的装备投资;但如果冰层厚度大于50cm以上,电动冰钻会让你的冰钓轻松不少。

选择钓组总的原则是小钩、细线、小漂,尽可能地追求灵敏,因为鱼儿在冬季身体僵硬、活性低、吃口轻。钓竿选用突出一个“软”字,可选用短小柔韧的专门冰钓竿,配以小巧轻便的前打轮或鼓式轮。也可选用2.1m左右的软调性手竿,软调性是为了有效地防止扬竿过猛,拉豁鱼嘴、拉断鱼线。线组配置突出一个“细”字,主线一般为0.6—1号尼龙线,子线为0.2—0.6尼龙线。鱼钩选用突出一个“小”字,一般选用2—4号红袖,有无倒刺都可。浮标配套突出一个“短”字,宜选用短脚、短身、短尾,视标有三五目足够,调平水钓一目。以上钓组配置,主要针对半斤左右的鲫鱼,其他鱼情酌情参考。

红虫是冬季的最佳钓饵,我们一般将两三根红虫用红色棉线绑把系钩,红袖、红虫、红线形成一个较大的耀眼饵球,鲜红的颜色、浓腥的味道,能极大地刺激鲫鱼摄食的欲望。同时,饵球在摘鱼时不易脱落,惠而不费且少受了许多换饵冻手之苦。

破冰取鱼重在方法

钓点要尽可能选在面向阳光、背离寒风的地点,鱼类有逐温性,这已经是钓客界的共识。冬天它们为了取暖,一定会选在寒风较小又能更久被太阳光照射的地方栖息。而这样的地点正好符合了它们的需求,水温也不会低。建议大家最好中午之前在河的西边作钓,而中午之后去到河的东边作钓。如果你是一位天生爱简单的钓客,可以干脆在河的北边作钓,会省去了换钓点的麻烦。

好多鱼类都喜欢水草密布的地方,因为食物和氧气充足,所以这里就成了冬季时鱼类的庇护所。钓深水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水越深温度相对来说就越高,鱼儿就越多,一般水深在两米以上比较适合,但是也并不是绝对,偶尔出现连续几天升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适当地钓一下浅水区也可以。

另外,在垂钓时不断提动饵钩逗引,一是可将下在杂草中的饵钩提出来,放在鱼儿易于发现的显眼位置;二是在鱼懒于摄食的情况下,提动饵钩在它的眼前晃来晃去,诱使其开口吞钩。

选择一个绝佳的位置,矶钓竿一把,轮绕1号线,七星漂前穿,穿上两粒太空豆,挡住铅皮滑动,耐心等待,面对白茫茫的大地山川,开始曼妙的冰钓体验。

避免成为“落冰鸡”

冰钓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每年都会发生冰钓爱好者出事的事故。我们开开心心地享受垂钓,也要平平安安地回家。

理论上冰层的厚度达到8~10cm即可承受一个成人的体重,但由于水质、水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厚度的安全性只能作为一项重要参考,并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冬季的二九到五九之间,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冰层处于不断加厚的过程,同样的冰层厚度,这个阶段的安全性则远远大于其他时段。所以上冰之前一定要再三确认冰层厚度是否合适,可以用石头砸一下,看看冰层有没有开裂,如果没有反应再走上冰面确认,最终确认安全后再开孔,一般冰钓都会开几个孔,孔的距离不宜太近,至少相隔一米的距离。还有就是不要扎堆儿,人多了冰层容易塌陷,造成集体落水就后悔莫及。在确认上冰的安全性之后,冰面行走的防滑防摔也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一副给力的冰钉鞋就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的应急准备是在你意外落水之后成功逃生的保障。随身携带的短小冰钎,可让你在无人救援的情况下,独自爬上光滑的冰面;一段足够长度的绳索,可保证救援人员将你拉出冰洞。还有一点要注意,在不确定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救人,要理性施救,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高手陪同最稳妥

讲了这么多,许多没有冰钓经验的朋友听罢内心也跃跃欲试,作为一个初学者,除了准备好齐全的冰钓装备,掌握好全面的实战技巧,最好选择一位资深的冰钓达人作为你的引导者。

冰面环境复杂难以预判,许多初学者即使做足了功课也会临阵慌乱,这时高人可以提前告知你一些实用的经验:上到冰面先不慌,东走西看仔细观察,哪儿是食台哪儿喂草栏,回游通道在哪儿,鱼会在哪儿藏身,细细研究。综合分析后,再打探眼,早上寻深潭,中午走浅边,鱼情跟着气温变,灵活机动才能钓得欢。

冬季严寒,鱼儿大多处于冬眠、封口期,只有鲫鱼等少量鱼种轻度索食,且活性极低。此时冰钓,钓底是不二的选择,一般不会出现上浮的情况。在保证钩饵到底的前提下,保持一定频率的提竿引逗是不可或缺的作钓手法,让鲜活的鱼饵在水底仿生飘荡,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其索饵欲望,这种手法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同时,鱼儿这个季节的极轻吃口,要求作钓者时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只要标相出现颤标、下阴、上顶、走标等非静止情况,就要立刻扬竿刺鱼。否则极可能跑鱼无获。如果偶中大鱼,切不可盲目发力,急拉出水,因为细小的钩线搭配,需要钓者耐心引遛,让其在水底释放完有限的冲击力,以免见光挣扎,断线折竿。

如果高人朋友愿意手把手地教导,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冬季冰钓机会难得,若要自己苦练,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才能把技术修炼得高超。名师提携,高徒苦练,冰钓技巧必会日益增进。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靳环宇据搜狐网、钓鱼人网、《中国钓鱼》杂志等资料整理

重庆这家别致私房菜

是你重温记忆的最后机会

伴随童年的火车呼啸声,还在这里规律地驶过;劳作的码头,也依然在清晨的大雾里隐约可见。沿直港大道一路下行,江畔高楼逐渐褪去。

这里,还有一街重庆最后等待换新颜的老房,保留着回忆里的样子,开始它最后的倒计时。老道口家常菜就在这里,一座简单甚至老旧的砖瓦平房里,有一对相依已过半生的老夫妻。

这里既是两代人五十几年的居所,也是街坊四邻最熟悉的“家”。

这是我们的食堂

从中午11点到正午1点过,江边码头和工厂的午休时分,是老道口一天最忙碌的时候。

但好在来客大多是常年用餐的老主顾,点单自己写,有特别要求直接进厨房,就连端菜也可以自己来。

不急不催,“自助式”用餐在这家老食店里倒是稀松平常。

结账嘛,老店倒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老两口的儿子在店内也设置了微信支付宝收款。但仍然没有改变的,是信任为先。

头一桌的顾客遇上晚到的工友,自然地合台。见我只身一人,戴眼镜的大哥热情地邀我一起吃饭。隔着蒸腾的热气,哪怕在镜头里我也感受到,这里萦绕着现代都市在过年时才有的,一大家子相聚一堂的轻松和温馨。

其实,供大家选择的除老道口外,还有旁边和对面位置相对更好的另外两家食肆。但大家的回答都差不离,“还是这里好吃又实惠,这儿就是我们的食堂。”

从料理的用心到客人的随意,再到价格的实惠和结账的信任,一切就像叔叔总念叨的:“做人一定要正直、讲诚信。”

二十多年的老店,做的是街坊生意,讲的,是个家的味道。

“我们没有特色,都是家常菜,就是老老实实做生意。”这是阿姨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阿姨说:“码头上班的工人辛苦,一般得多吃点。”

满满的小山顶,让人想起家里盛饭时,总是用饭勺压了又压的妈妈。备好的凉菜不要钱,却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即将消失在记忆中

年轻时阿姨在餐馆做过帮厨,观摩两个月后,决定在家里自己开,让街坊四邻想吃饭时都能有个去处。“老道口”就这样经营起来了。

那是二十几年前,一连串平房老街里唯一的一家餐馆。那时生意也算红火,忙起来也曾送过外卖。

不过没有帮工,帮手的都是街坊四邻。大家都说,“来帮忙就有饭吃”。

也有过食客错过了饭点的时候,即便已经关门,但只要喊一声,阿姨便开门迎客。

“就这么一家饭店,不能让他饿肚子。”

还有老邻居贪这里味美价廉,想在老道口办寿宴。

却被阿姨一口回绝,“我们这儿不行,好不容易过生日一定要去大酒楼,我们这里‘脏班子’。”

这样做生意的态度可真是少有。

连街坊四邻也问,“你们这餐馆开了这么多年了,挣的钱呢?”比起挣钱来说,阿姨总提到的是“大家饿了可以有个吃饭的地方”。

阿姨急忙去帮手,我在外面就听到她的唠叨。“你不要用冷水洗,太冰了,喊你用热水。”这做生意,不过也就是过日子。

打包的客人临走时,叔叔上前搭话:“明天就要搬走了吗?”

“对啊,明天就要走了。”

叔叔叹息道,“这一下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了。”

码头工厂的人已经一批批搬走,街坊四邻也逐渐各安新家。这样家居式的餐馆,终将只存于记忆中。

但,无论今天外卖软件里的食类有多丰富,送达有多便捷,我想,我们都还是会怀念,过去敲敲门喊两声就出来迎客的笑脸,和闲话家常的柴米油盐。

而在这里,这样的时光,你或许还可以最后再重温一次。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钟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