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爷爷”的事迹值得铭记

一粒小小的糖丸,承载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然而,很多人在顾方舟去世前并不知道,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一位“糖丸爷爷”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顾方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事业,使中国成为了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和彻底摆脱了小儿麻痹症,实现了他对周总理的承诺。
如今,“糖丸爷爷”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那冰冰甜甜的味道却一直被我们记在心中,感谢“糖丸爷爷”带给我们最甜的记忆,同时,我们也将带着您给予这个社会最大的馈赠继续勇往直前。

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1926年,顾方舟出生于浙江宁波,成长在了那个最动荡的年代。四岁那年,顾方舟的父亲因患上了黑热病而不幸去世,年幼的顾方舟第一次认识到了传染性病毒的可怕性,但却是以父亲的死亡为代价。从那以后,顾方舟的心里就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录取,这是母亲的嘱托也是顾方舟发自内心的选择。大学四年,顾方舟师从当时的公共卫生专家严镜清先生,在那个追求温饱的年代里大家对公共卫生根本一无所知,但顾方舟清楚地知道当时的中国每年有近600万人死于传染性疾病,深刻意识到开辟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已经迫在眉睫。
毕业后,周围的同学都以为顾方舟会选择外科,因为他在外科上的成绩最突出,将来必有一番建树。但顾方舟不肯,用顾方舟自己的话来说,外科即便天天做手术,一辈子也救不了多少人。在公共卫生方面做好了,却可以救一大片。顾方舟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个公共卫生学家的理想,立志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
大学毕业后,顾方舟来到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研究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顾方舟一往无前地冲到战场上去,成为了后防线上的医疗战士。1951年,顾方舟被召回大连与妻子在宿舍举办了简陋的婚礼,一桌两烛,一对新人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一饮而尽,从此合为一体。这杯合欢酒是苦的,是他们分别的开始……随后,顾方舟被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学习,这一走,就是四年。
父子俩亲身试药
1955年,顾方舟以优异论文成绩取得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同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集体爆发,在江苏南通,1680个天真孩童一夜之间,或足不能行,或手不能持,直至终身残疾。
466个孩子在急促的呼吸之中告别了新奇的人世。
顾方舟回忆,曾经有一位家长知道他专门研究小儿麻痹症,就带着孩子上门求助。但当时由于缺少有效的治愈手段,顾方舟只能无奈地表示对不起。后来有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告诉顾方舟,那个家长瘫坐在长椅上,一直呆坐着,很晚才慢慢走开。在那一刻,顾方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脊髓灰质炎。
1958年,“脊灰”病毒在我国被成功分离出来,为了进一步研究,顾方舟和同事跑到云南山区筹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虽然有国家支持,但山沟中什么也没有,一帮科学家只有亲力亲为,拓展出了一片实验基地。
不仅环境艰苦,物资还非常少,尤其是普遍挨饿的那几年。为了研究病毒,做实验的猴子都比人精贵。后来有人饿得扛不住,就去偷猴子的口粮,顾方舟只能含泪劝阻:人可以饿,猴子绝不能饿着。技术落后,物资匮乏,干扰不断……彼时,周恩来总理进山视察,顾方舟立下军令状:“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
1959年,包括顾方舟在内的四名科学家被派到苏联学习“脊灰”疫苗的研制技术,并从苏联专家手里获得了疫苗原液。只是疫苗原液有了,却没人给他们详细数据,毕竟跟苏联的关系崩了。顾方舟率先拿自己试验,喝下疫苗样品,时刻观测自己身体的变化。万幸,他成功了。
成人没问题,但是考虑到疫苗主要给孩子使用,成年人身上可能早就自带抗体了。检测结果不完善,真正的目标群体还没有试验数据。顾方舟瞒着家人,把脊灰活疫苗先喂给了自己的孩子,小孩当时五岁,一旦失败,孩子将面临瘫痪甚至死亡的问题。需要说的是,当时提心吊胆的不止顾方舟,研究所其他科学家也跟着给孩子喂了疫苗,因为首先是试验的样本不能只有一个,还因为大家觉着,自己的孩子都不敢用,凭什么给别人的孩子喂药。还是万幸,试验成功。
当疫苗投入使用,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可以想象中国脊灰疫苗I期人体试验竟然就是研究者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的。1960年到1961年,北京上海等11座城市,450万名孩子服用活疫苗,试验证明疫苗防疫率高达93%。至此,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式宣告研制成功!
把服疫苗变成吃糖丸
疫苗虽然研制成功了,但摆在顾方舟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疫苗的运输问题。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冷藏疫苗往往尚未抵达就已经变质,并且液体运输所造成的损毁率也不容小觑。服用时也有问题,家长需要将疫苗滴在馒头上,稍有不慎,就会浪费,小孩还不愿意吃。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很快,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
除了好吃外,糖丸疫苗也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病毒效力的前提下,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推广。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运输:将冷冻的糖丸放在保温瓶中!
糖丸获得迅速推广,并且不断得到升级改造,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10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10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1978年,糖丸正式列入计划免疫,每个孩子都会吃到。面对孩子,医生终于不用担心再说“对不起,我们治不了”,而是可以骄傲地说“给你个糖丸,还没有小孩不爱吃的”。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顾方舟也实现了当初在周总理面前立下的承诺:我们这个疫苗要是成功了,给7岁以下的孩子吃,我们就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
一生只做一件事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发现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从1957年到2000年,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用了整整44年。
面对当时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状况,顾方舟毅然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当时基础条件差、生活艰苦的苦差事公共卫生专业。“作为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拥抱健康,这是顾方舟上学时就立下的志向。此后他用一生来践行这一理想信念,为几代中国人带来健康,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这样评价顾方舟。
顾方舟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此后多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项成果背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脊髓灰质炎疫苗之外,顾方舟还致力于推动中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接种的国家计划,并为实现中国乙型肝炎防治目标做出了特殊贡献。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期间,顾方舟大力推进了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协和医学院关于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兴奋剂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施等四项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这位消灭中国小儿麻痹症的病毒学专家在1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颗化灾难为蜜意的糖丸,还有一番以国家危亡为己之责的豪情万丈。有人说,顾方舟是比院士还“院士”的科学家,而他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王婷婷实习生廖婷婷据《人民日报》、新华网、澎湃新闻等资料整理

